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歌

(2008-11-27 21:09:06)
标签:

秋天

命运

杂谈

分类: 我愛讀書

萧瑟秋天,

提琴幽咽

  声声情,

单调颓丧,

深深刺伤

  我的心。

 

一切闷人、

苍白,钟声

  多忧郁,

我回想起

美好昔日,

  泪如雨。

 

行走匆匆,

任凭阴风

  卷我到

四处漂泊,

此情宛若

  枯叶飘。

——【法】保尔﹒魏尔伦

 

因为是秋天的颂歌,所以我选用了橙色。

古人的悲秋情节,也许会略略带点,但是,总归是让心从躁动的夏天回归宁静的冬天的过渡期呀。

 

今天选修课有个女生做presentation的时候讲到外向和内向的各自长短处。

这个比较要听的说。

因为,我发现,从久远以前的认为的“外向型”变成了大部分时间的“内向型”了呢。

我喜欢一个人。

呆在宿舍。

关掉日光灯(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有什么让我心惊肉跳的“事故”出现之类,还是不够胆大的)。

打开幽黄带点明亮的台灯。

看书,写字,十字绣。

北国有没有秋天?

是肃杀的那一种么?

想起高中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其实具体怎样已经还给老黄了。

只是隐隐记得好像悲秋情怀是世界文人的通性。

 

记起有人讲说如果在北京呆了那么些日子,会爱上北京的,发现那是个很适合居住的地方。

我不置可否。

毕竟,那一次只是短暂的三天的停留。

并没有认真仔细地去感受个中滋味。

要了解一个地方,至少得住个几个月的吧。

所以就好羡慕旅行者的说。

或者背包族也行。

可是,这种理想式的生活状态,至少于今天的我而言是很不切实际的。

很多东西,都太现实了。

现实得残酷。

于是,离预期的越来越远。

都不晓得到底会去到哪里。

 

就像小的时候觉得不好的事情,然后走着走着,竟然走进了跟先辈们一样的胡同。

所以曹禺先生的《雷雨》,我很喜欢。

这就是命运之说。

命运吧,可有可无。

可是,它似乎就是那么一种存在方式。

十七岁,二十八岁,五十岁。

三个男子,三个不同时期的人,其实却又是同一个人。

周朴园不就是从十七岁到二十八岁再到五十岁的么。

每一个时期,他的状态,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切切实实再现着。

又怎能说是再现呢?

永远都是这样的,在这样的环境里。

毕竟出淤泥而不染的只有莲花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今天初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