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英尼斯菲利。
在那儿盖间木屋,有窝,
再种些种子,筑个蜂巢,
林中独居,听蜜蜂嗡鸣。
宁静缓缓道来,我将独享,
早晨的雾纱来到,午夜点点微光,正午大地红辉,
黄昏红雀飞翔。
我要去了,要动身了。
湖水轻拍。
我在路上,
听到心灵深处湖水轻拍。
——叶芝(1983)
摩挲着渐渐圆润的牛皮封面的笔记本,竟然只剩十个页码供我“涂鸦”了。
失却了当初高中“完善”“美化”笔记本的性质了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时候总是临近我的小本子,摇晃着一支笔。只可惜,没有达到传说中当年妈妈还捧了本字典的画面。
总的来说是好现象?
亦或只是一种浮在表面的图案而已?
老早就知道,“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是大哲苏格拉底的经典名句。
我也说过越来越觉得自己所知甚少,或者,我真的一无所知。
是自嘲,还是仅仅为了如是说?
渐行渐远中,根本就不知道到底在追寻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也或者跟《秒速5厘米》中的男主角一样的心态,只是一味地要追寻自己以为会是很美好的一种状态,其实到底是什么却一点也不清楚,只是在茫茫中马不停蹄地前进。是的,他在前进。我呢?好像,有点渐渐懒去。
这就是本质的区别了。
以前“骄傲”得连恐惧都不知为何物的时候,怎么就不知道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呢?
现在什么“自信”都快消失殆尽的时候,却在加速般朝着自信为零的目标前进。
想到我的《宁夏》,连着《秒速5厘米》。我似乎可以预见,如果可以,我就是那样一种状态——没有中心,没有重心。行尸走肉般生活着。不能用生活了,玷污这词啊,用——存在吧。
总抱怨着什么,总厌恶着什么。却从没试图自己努力一下去改变什么。
这就是症结所在了。
好像,明明知道什么是相对不好的,却总是迟迟不见动静。
不是安于现状可以描述的了。
前些日子翻阅原先比较多早的摘录的文字和评写的文字,看到一句犹为震撼的话:
——恨的只是当时的自己。
多好的话。一语中的?!
不就是自己么?
就因为恨当时的自己,所以偶然间又想起些什么然后浮浮沉沉得无法脱离。
想得太多了。
这个时候就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不可以简单点。
《INUYASHA》中的白心上人受奈落的“诱惑”,开始憎恨。憎恨人类,憎恨世界。后来才发现,原来恨的是自己。因为自己不能如别人所愿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即身佛来保佑在世时所关怀救助的人们。
道理其实都很简单,思考一下引导一下大家都能够明白。
把它说出来了然后付诸实践了,就叫做所谓哲人。
还有,其实我似乎能够洞悉心里那个蠕动的什物到底在想些什么。
明明标榜着澹然,其实是最最放不下想不开。
明明看似平静,其实是最最波涛汹涌无法心如明镜(虽然汹涌也拥有只是刹那就消失,那大概也是用意识在克制?)。
明明……
就是这样子的了。
那天小九跟我讲她高中跟自己的语文老师“抬杠”。
说真的好佩服她的勇气的。
这样的女孩子。我想,其实我是“妒忌”的。包含着一层薄薄的不服和不甘?
看来我永远也放不下自己的所谓的位置?
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我想,应该比较糟糕的吧。
或者,稍稍为自己能够这样解剖一下自己安慰一丝丝。
理由很简单——我在不经意中比较。
比较这个东西太恐怖了。
其实是不管对方是不是小九的问题了。人嘛,我啊,就是一直处在这样的位置上的。
说实话,从一开始,除了因为我们是同一个高中出来的所有跟对别人有不一样的态度之外,我们之间几乎是陌生的。又不是同一个宿舍,所以,不甚了解。又两个宿舍的距离——包括空间的,生活方式状态,性格趋向都大大不一样,所以又多了一层可以更加了解到隔膜。我们是“恬淡”的安静的“守旧”的,她们是热闹的疯狂的时新的。这样的话就够鲜明了。
我喜欢窝在宿舍里,不参加几乎所有的活动,知道的不知道。
说白了,是恐惧吧。虽然自小学到高中的所谓忙碌辉煌带给我不少的厌倦。还有,就是一层“嫉妒”了。还好,我有冷静思考的能力,能在平静中好好深深剖析自己的思维。幸好,我还能够在走偏前掰正方向盘。
也因为我们是同一个高中的操同样方言的有一样生活环境经历的有不少共同话题生活习惯的,所以渐渐好像,在彼此无形的努力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那份尖锐的嫉妒在逐渐消失。毕竟,曾经骄傲的不可一世的我早就歇菜了,除了还企图死灰复燃的一种心绪在作祟之外,我已经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大二的女生了。普通,而且可能近乎平庸。小九呢,开始渐渐喜欢了。也许我们不会有太多共同话题的时候,也许我们不会有太多一起活动行动的时候,也许我不会有太多其他的什么,但至少在我单方面决定,好像,有点近来。这样的女生。如果我还是可以很不要FACE的觉得曾经的自己是优秀的,那么,小九同样光彩照人。
呼~~~~~~终于能够松口气了。竟然把自己解析的那么有深度呢。
昨天看完了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绍兴卷。
那样的防火墙,那样的弄堂小路,那样的石板青藤,那样的小桥流水,大概,就是我所熟悉的自己好向往的一种生活模式的所在地吧。
有点类似书中的轻盈的栖居地。
用煽情点的话讲,就可以冠以“心灵栖居地”的样板了吧。
好想就那样悠悠地幽幽地信步于老式的石板路上,旁边是有点点发灰的弄堂墙壁,就像小时候所生活的大环境一样。以前没感觉,现在觉得当时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庆幸吧,比后来的孩子们知道的事情要多点,当然,某些方面的。至少,还知道什么叫做河埠头,看过瓦片屋头的大葱和烟囱,偷过不知谁家的地瓜,记得用田里清水洗干净陇间碎瓦片刨皮后直接啃生瓜的窃喜,……我又在怀旧了啊。
遥遥地回想着,因为那天丫头要我介绍家乡。
也许不会有那么一天,烛影摇红。但是,我有想象且沉浸其中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