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如嬰如落 |
每次《读者》一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仔细品读。因为这本杂志总让我有家的感觉,平淡中泛着缕缕粼光,让我感动。
其实我也知道,真正让人感动的故事、细节,往往并不惊天动地、被世人熟知,总是悄悄地埋藏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只是偶然地被谁挑了一下,刹那间,各种情感便在这个决堤口涌了出来。
一看到《父与子》这个题目,就有一个要看下去的意念在脑海中晃动。静静地看下去:
已入中年的儿子在一个小时前从刚经历癌症手术而苏醒的年迈的父亲口中听到想吃冰淇淋的话,便驾车前往超市购买。冬日的车内开暖气很正常,但现在不行;车窗紧闭很正常,要挡风,但现在不行。儿子把买到的冰淇淋小心地安放在身边,关掉暖气,打开车窗,终于让冰淇淋较完好地送到父亲手中。父亲老泪纵横,面对着从小就没陪着玩耍过的儿子,深感歉意。但儿子使劲地摇摇头并没有怪父亲。儿子说:“您舍弃了小家却把欢乐带给了千家万户。”
这对父子就是侯宝林和侯跃文。
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只是为了儿子煞费苦心为父亲没冰淇淋而感动。
多么好的儿子啊!多么孝顺的儿子啊!
相信很多人都会为这儿子的小心而感动。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孝子:几年前刚刚为老母捐了一个肾的儿子。
这个事例在报纸等媒体上广为宣传,很多人都在为这个孝子感动。
如果没有上面心情,我肯定也会感动,可是,当时听到这条新闻,我并没有多大感触,反而引出一大串另外的想法:
为什么儿子给母亲捐肾就引起这么的反响?尊老爱幼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不是说“百善孝为先”么?……
太多太多的问题让我有点茫然。
不得不承认,父母悉心照顾子女、全心全意为子女付出;反过来,儿女不忘生养之恩,全心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些都足以感动天地。
但,为什么记者们的目光会射向那些非常孝顺的子女为父母所做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行为上呢?
是为了唤醒民众心中的千年美训,还是因为它的确感人?是因为它很让民众震撼,还是因为它特别闪耀?
事实也就是这样。
很多新闻媒体也报道过伟大的父亲母亲,当然也有不少孝顺的儿女。在人们心目中,父母为子女付出,似乎是绝对应该的,子女们接受父母亲情恩泽也是受之无愧的;当组女们做出伟大孝举时,则让人们为之惊叹,大大赞美这些孝顺的子女。
或许,我们的思维应该换一换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需要换肾,父母肯定争着举手;而父母需要换肾,假使有很多子女,举起来的手又会有多少呢?
我们面对前者,会觉得父母应该这样;面对后者,感到一个举手的孩子,会觉得这孩子多好。
为什么不相比较一下呢?
如果父母抚养孩子,给予孩子全部的爱,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在适当的时候了;来照顾他们给予他们哪怕不是全部的爱。
一个是放贷,一个是还债。
这个比喻或许不是很恰当,但很形象。
或许当两种付出都成为我们心中的理所当然是,我相信,我们心中拥有的不仅仅是感动。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