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育
标签:
状态何如何年龄中观学者 |
分类: 教海踪迹 |
http://s14/mw690/4a173b60gd9e48d37759d&690
突然想到教育的一点想法,不成熟,但可以讲
这点想法是:教育关键不于“教”与“育”
而在于“观”,或者称之为“观育”
凡是优秀的名师都具备这样的本领:观
我们当前的教育基本上是模式化的群体教育
一位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班中的每一个孩子
就因家庭背景,教育观念,文化基础的不一样
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这种教育中“前教育”
(我暂称入学前的孩子状态为前教育)
若是一位普通老师,他是很难发现或也发现不了孩子之间的甚微差别的
他只是会根据孩子在课堂中所谓的“表现”,如小手是否放平
眼睛有没有看黑板,本子是否统一放在某一处等来判断
哪一类孩子是属于“优秀生”,哪一类孩子属于“中等生”
哪里一类孩子属于“潜能生”,而且更为严重的是
他这样“刻板”印象,会让留下“长久的阴影”,持续很长时间——
然后与家长比较不负责地交流沟通你的孩子是如何如何的云云
然后家长也想当然地认为我的孩子是如何如何的——
然后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会很配合地制定一系列的教育的“方针政策”
其实不然,这样教育越是用心,最后越是南辕北辙——
我想到了“观”育,首先一点,老师必须要学会“观”
一观相,观时尽可能观察出孩子长得最漂亮的部位,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二观行,通过课中与课外的言行举止,判断孩子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这样想等
三观心,这可能是很多老师忽视的重要一点,佛家说:心即为佛,色,心也,优秀老师必须“修炼”观神。
四观神,幼小心灵,那种独特的神韵,如天真,梦想,可爱,悲悯等
老子曾有“复归于婴儿”一说,那是一种绚烂之后归于平静的一种境界
然而儿童也有这样的一种神韵,灵性,纯净——我们为师者也尝试去观孩子的“神”
为师者若能努力如此“四观”中观孩子,去教育,我想教育是不会异化
不会有很大的误差的,不会有很严重的误会的——
我的好朋友宗绪昇大哥他德艺双馨
充满智慧,他的教育理念中一个重要教育方式即为“观”,
凡是到他班学习书法的孩子,他会摒弃那种刻板“死教”
不统一一个模式学一种字体,孩子采用混龄安排
他这样的编排方式与形式,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是学习书法,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界限
每一个孩子的基础、悟性、喜好都是不一样,
年龄小的不一定比年龄大的写得差
年龄小的不一定比年龄大的理解得慢
其次,因为字体与年龄不同,孩子可以进行互相欣赏与借鉴
有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味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方法:顺其自然,因性而教
他不会让孩子按照老师写得贴千百遍地“死写”,他会远远地坐一处“观”
观孩子的“相、行、心、神”——
他给孩子选的贴都是魏晋甚至更为久远的碑帖来自由临摹
这样,孩子就可以他用“婴儿”最纯净的心来观赏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
这个时候也许孩子是手低,但久之必“眼高”
古人学书“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若是孩子长期只是学者老师的字来临摹,那么他学书一定是不会走很远的
当然很多的家长不会理解或苟同宗老师的做法的,所有有些孩子来了,走了
原因归于,功利心较重,想立竿见影!
其次,不甚理解宗老师为什么如此教学的一个“所以然”
观育,这个早晨,我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如同神医,望、闻、问、切,未病、就病、已病,一切的病因都因一个字“观”,逃不出他的神眼
这如同佛陀,生、老、病、死,因果、色欲、邪恶,一切的因缘都因一个字“观”,离不开他的法眼
观,教育之始,
观,才因材施教
观,才有的放矢
观,才事半功倍
有人说,教育就是爱
但“观”是法,是智慧
教育有爱,但更需要法,需要智。
最后,会有人质问我,你说得头头是道,你做到教育的“观”了吗?
呵呵,我不能吹牛,我说,我会努力行进在路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