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湖畔他们选择站成冰雕,却更好地温暖了世界
| 分类: 娱乐评论 |
那座湖畔他们选择站成冰雕,为的是让你我更好地感受温暖世界
一场战争,四年时间,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永远倒在了鸭绿江那侧的土地上,他们之中有共和国缔造者的长子,有50军和67军的军长,有无数个经历了连年战争,渴望像《长津湖》中的伍千里那样,回乡安居的平凡军人。
就是在那个崇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奉献精神无限高涨的年代,为了新生的共和国,为了聚少离多的家人,为了尚在襁褓的后代,甚至为了村口那个不认识的阿谁,共和国的初代军人们主动选择了很有可能埋骨他乡的命运。
重现“长津湖大战”这场壮阔史诗,何其艰难。要由相关部门牵头,要几代名导演联袂合作,要投入三支军队正规编队,要动用无数影视特效,才得以为今天的我们,再现那段恢弘壮阔的史事。
相比今年来所有的商业性战争片,《长津湖》的优越有二。
一、纵然音容惨烈 ,亦坚持客观视角。
从初入朝鲜的轰炸机群到长津湖血战时横尸遍地,导演全程没有回避美军装备的压倒性优势。吴京饰演的连长伍千里,连中不论是“雷公”还是“神枪手”,看似人才济济,正面对决的时候,面对压倒性的装备优势,一个个也只能用短枪细炮寻找机会,可惜除了一腔孤勇,他们只比美军多出一轮零下四十度的寒冬。而这就是当年入朝作战的中国军队面临的真实状况,历史上的长津湖战役中,伍千里所在的九兵团战斗伤亡19000余人,冻死冻伤的人数却达到了可怕的28000余人,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画面,深刻还原了这一史实。
在长津湖地区进攻北极熊团的镜头里,用多重反转细节刻画了一个复杂的兵。炮手雷公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毫不犹豫地独自驾车,将轰炸机的定位弹运离部队,这一刻的他是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随后画面切换,最终他被炮弹击中,镜头极其少见地给到了中弹伤残部位的特写,下半身一片血肉模糊的雷公,最后的呻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祈求队友不要把自己丢下。这一场景以及伍千里的表情,也暗示了兄弟俩的大哥当年牺牲时的真相。影片用了纪录片式的手法,摒弃仰视的视角描述英雄,而是先将英雄放回到一个普通人的位置上,再去仰望他别于常人的伟大。
二、恪守时代印记,还原集体独有的气质。
朝鲜战争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大集体社会生活搞得如火如荼的岁月。片中演员的很多行为里,透露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气质。
作为一连之长,伍千里的小本子上,记着第七穿插连每一个人的名字。他们都牢记着独属于自己的编号,作为个体的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流逝,而会化为集体,抑或说是集体精神的一部分而永存。兴许也是这样的习惯,帮助年轻的战士们淡化了对于战场的恐惧。
片中的壮士主动请缨入朝参战,与伍万里的对手戏里,目光温柔,微笑赠笔;伍千里在战前保证要给雷公养老,冰天雪地里人人在生死线上挣扎,伍万里还能收到前辈仅存的土豆……
临危向前没有高低次序,万事为公,不看血源,不分亲疏。片末《长津湖》再现了杨根思烈士牺牲前留下的日记“在革命烈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如他所言,在一个团结至此,万众一心的国度,这些文字甚至可以不称之为理想,在一个四下皆为同志的国度,那文字便可以是人人信仰的现实。
长津湖在北纬40°29′,此时应已渐入寒冬,70年前,那群最可爱的人选择拖住寒冬,是因为在当年他们的理想与认知里,若他们抱团战胜了寒冷,撑住了红旗,他们的下一辈也一定能更紧地抱团燃烧青春,或许下下辈的什么时候,团结在红旗之下的中华儿女可以由外而内地感受到阳春三月的降临。
当年雷公们是这么希望的,那我们便该这么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