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解读《八佰》,解密淞沪战场上隐藏的诸多看点

(2020-08-23 00:12:38)
分类: 娱乐评论

近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管虎导演的电影《八佰》,在经历三次撤档之后,终于登陆全国院线。五十多次修改,一百多天的场地筹备,五万多个弹坑布置……远超一般大制作的前期投入,力求将八十三年前淞沪战场上小人物的抗争原样展现。

一场表演战

四行仓库战役,作为整个淞沪会战苍凉的句号,其实是充满矛盾的。八百壮士的抵抗,乃至整个淞沪战役,都堪称打给西方列强的一场“战争表演”。1937年的中华民国,军阀割据,派系混乱,装备低下,全国的陆军不过一百多万,相对精锐的中央军更是不到50万,面对拥有443万常备陆军的日本,战争沙盘各种推演的结局都是毫无胜算。因此,淞沪战争是在列强租界之外,用举国之力唱的一出戏,寄希望于英美等国产生同情,出面调停日本的侵略行径。全线的大溃败后,与英国租界只隔了一条河的四行仓库,成了孤注一掷的“最终大戏”,《八佰》片中,英美的战争观察团频频出现在战场上空,租界内英国绅士们对战争走向的谈论,甚至夜晚灯火通明的戏台,都暗喻了这场战斗的根本性质。

幸运的是,世界上没有完全根据剧本走的表演。

从外交的层面上,八百壮士的泣血抗争,并没有为争得西方国家的同情,比利时首相的丑闻使得布鲁塞尔会议延期,中国争取调停的努力毁于一旦。但是,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四行仓库作为一个标志,通告了世界,侵略者并没有在三个月内征服中国,而且使得英国租界内的学生运动此起彼伏,争取抗日的星星之火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去,开启了全国抗日的新局面。

三类士兵代表了一个时代

团长谢晋元为了壮大声势,在记者面前将四百多守军称作“八佰壮士”。宣传的形象往往是夸张后的产物,卓越的电影导演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夸张,努力让镜头靠近真实的历史。幸运的是,管虎有这个实力。

《八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电影,更像是客观展现了战争时期的军中众生相。

四行仓库的守军里,大致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以团长谢晋元为首的正规军,他们秉承着统治集团的旨意,纵然对“表演战”的设计深痛恶绝,但出于军人的荣耀与责任,依然在四行仓库进行着“愚忠”式的抗争。他们是战争的领导者和主力军,亦是时代的牺牲品,用卓绝的勇气承载了一场败仗,但他们的功绩,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者无视。

管虎真正要突出的是第二类士兵,以逃兵,散兵等各种身份汇聚在四行仓库里的杂牌兵,“羊拐”,“老铁”,“老葫芦”,“小湖北”……一个代号陪着他们过了一辈子,他们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荣耀感、责任心的灌输和熏陶。相反,他们有的人还怕开枪,有的惦记着家里的田和老娘,有的临死前还在琢磨着女人是什么味道,他们是那个年代中国平民的代表。四行仓库的三天里,他们见证了一个个自愿做人肉炸弹的战友,经历了枪林弹雨中的护旗之战,在战火中接受豪气的感染,产生抵御外敌的民族意识。这部分士兵可能到死也不懂什么是政治,但他们在时代的大局中做到了问心无愧,也侧面展现了中国平民的民族气节。因此,不管战役的目的如何,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应该继承的民族魂。

“老算盘”作为唯一成功脱离淞沪战场的逃兵,单独放出来作为一类。他是整部影片的一面镜子,映照了人性深处最真实的对战争恐惧和求生本能。他当然不能称作英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相比同一时期四行仓库对岸,那些卖国求荣的汉奸投机者之辈,带着负罪感回归平凡的老算盘,算不算是守住了最后的民族底线呢。

关于白马

《八佰》中的白马,俊逸的身姿一定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它刚烈,桀骜不驯,穿梭于整片战场之间,一次次在密集的炮火中起死回生,生出了三分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片中有一段小湖北的想象,在夜晚戏台的歌声中,自己骑着白马,化身披着银色盔甲的赵子龙,直面长坂坡下的百万雄兵。

长坂坡和上海滩,两个时代军人的阵地,通过一匹白马隔空穿越相互连结。自由驰骋的白马正是一种完美的暗示,纵然身陷重围,也要突破,世界上自古就没有能困住中华民族的包围圈,导演的豪气借由这一匹生灵的寄意,展现得淋漓精致。

147分钟的体量,包含了风云动荡年代的无数细节,尽管从撤档到公映,命途多舛的《八佰》受到了大量来自正反两面的评价,从客观的影评人视角而言,在战争展现的细致程度,以及自下而上的军人刻画方面,这部影片绝对可以称得上十年以来首屈一指成功的战争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