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狗十三》:成长是变了音的短笛

(2019-10-05 15:41:37)
标签:

狗十三

电影

成长

分类: 娱乐评论

“听话”=“长大”,“妥协”=“成熟”,中国家庭教育定律,五星子女培养标准。

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着同一个成长模式,在某一个青春的节点,突然发现成长的间隙里,一些强制性选择的声音和被动式规划的痕迹若隐若现,当个性的发展想要突破父母观念的条条框框时,一句“不听话的孩子”就能将人打上“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耻辱标签。这种情况下的少年们,大致有两个走向。极少数选择在非议中依然我行我素,时光见证了他们冷暖不一的结局,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在歉疚感和懵懂期的自我怀疑中,将青春的棱角磨平,戴着外人不知味道的微笑面具,切下了成人礼的蛋糕。


法国电影大师让·吕松·戈达尔说过,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实。作为现实主义电影大师,曹保平剑指家庭教育领域,潜心打造了反映青春期少年成长蜕变的家庭剧情片《狗十三》。由于现实还原度过于真实,审核期经历了整整五年,豆瓣上线一周,就被列为2018年度十大佳片,评分更是在国产同类别中冲到8.2的位段。一条名为爱因斯坦的狗,陪着单亲女孩李玩,在枝柯纵横的青春时节里磕磕绊绊地前行。矛盾从爱因斯坦的走失开始,李玩带着属于青春的真性情,在与家庭父权和成人规则的抗争中落败,逐渐由少年向成年裂变,最终被亲友贴上“长大”的标签。而早已淡出李玩生活的爱因斯坦,则成了一面孤独的镜子,完整地隐喻了李玩的整个青春。

全片极其善用对比蒙太奇,相似的声画环境之下,烟火气息弥蒙的小城里走出了真假两个李玩。一个爱意流淌,为了走失的狗对祖父肆意推搡,一个温文尔雅,对每一个长辈笑脸相迎;一个真爱至上地拒绝了男孩青涩的表白,一个审时度势地打破了不食狗肉的禁忌······真假变幻的连结点是父亲的一顿毒打和祖父母绵柔不断的“听话式”教育。前后形象的转变,将传统教育的过程及其最终达到的目的展现得淋漓尽致,豆瓣热评对于片中长辈教育方式的委婉批判最高点赞量已经破了两万。纵观评论,独独没有大规模的正面批判,因为我相信绝大部分网友在李玩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曾经,以及无数埋入时光深处的无可奈何。

假似真时真亦假,或许,每个人的童年深处,都曾住着一个向往星空的李玩。没有人能断言,青春到成熟的路上会有莺歌燕舞,成熟之于青春,意味着对社会规则的适应和对处世技巧的掌握,这些技能的直接给予方必定来源于父母。无数的镜头以中近景和正反打暗示了李玩父亲的辛劳和平凡,道德绑架也好,教育失当也罢,他不把自己强加给孩子的意志视为一种压迫,因为这些意志是在他平凡的理解范畴内,所能给孩子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物事。无论何时,爱与期待的核心主题是这个父亲不可剥夺的光环。

如同弟弟昭昭在旱冰场的跌打滚爬,两代间的矛盾与代沟,承传与发展将是一组永远延续的长镜头,若你曾是李玩,望你能从无波的心湖之上寻得久违的悸动;若你已为人父母,望你在孩子到了有判断能力的年纪,多赐予他们几分选择的机会,或许,你所付出的三分青春暖意,会被他们用来治愈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