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镇化”的忧思

(2013-06-13 22:51:25)
标签:

城镇化

土地田园

房地产热

小传统

文化

分类: 文化时空

“城镇化”的忧思

 

刘梦溪

 

 

   我们刚经历了“旷日持久”、尚未完成然而已令人疲惫的“城市化”,现在又开始规模更加宏阔的“城镇化”了。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经过以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工业化阶段,是人们耳熟能详而又无法不认可的法则。“城市化”应该是这个进程的阶梯和指标。但“城市化”也容易衍生出“城市病”。如果城市建筑千人一面,城居人口都住进拔地而起的高层格子里,城市成为水泥森林,通衢大道布满玻璃堡垒,恐怕也不是“城市化”的初衷所预期。

 

   即将和已经展开的“城镇化”将如何走向?有报道称,这将是“二次土改”,政府行为被土地“绑架”的局面会有所缓解,但由于大约两亿农村流动人口需要入城定居,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势所难免。因此又需要大量的投资,据称缺口达几十万亿元。而且许许多多的县,都希望趁“城镇化”的良机改县为“市”,报道说至少有138个县正准备这样做。

 

   我很担心,一窝蜂地“城镇化”的推行,持续多年的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开发热,是不是又会在县、镇一级重演。文化的大传统,主要由城市所代表的社会主流文化来体现,而小传统包括民间礼俗和民间信仰,则集中体现在乡村。如果都“城镇化”了,文化的小传统“毛将焉附”?特别是那些享尽盛名的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传统民居”,还会有得以生存的机会吗?

 

   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的老母亲不久前已经被迫离开田园故土,搬到集中居住的地方,因此他说至少他已经没有“家”了。中国社会如果由于“城镇化”,而没有了乡村,没有了故土和田园,我以为那也绝非我们中华之福。

 

   问题在于这个“化”字。我生也早,1955年的“合作化”,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以及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化”,我都耳闻目睹,记忆犹新。如今的“城镇化”,相信提倡者自有创制的新思路,应不同于已往。但“化”者,乃“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广袤的中国如果一起都“城镇化”起来,其结果是不是尽如设计者原来的预想,似尚存疑问。

 

   我有忧思,不敢不言,是耶非耶,历史是裁。

 

2013年6月12日癸巳端阳写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