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宫廷文化与时尚

(2009-12-02 02:37:00)
标签:

紫禁城论坛

宫廷文化

引领时尚

文化

分类: 文化时空

 

 

宫廷文化与时尚

——紫禁城论坛发言

 

刘梦溪

 

 

    刚才李学勤先生讲,参加这个会议有点惶恐,因为他研究的对象,是在故宫学范围的2000年以前的事情。我就更惶恐了,我近年研究的是故宫成为故宫以后,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逊位之后的这段历史,也就是近现代的思想与学术。因此严格来讲,我来这里参加讨论故宫学的会,条件是不很充分的。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有一段时间研究《红楼梦》,《红楼梦》有一句诗说,“芳园筑向帝城西”,你看,不是已经沾一点边了?书里写元妃省亲,和皇帝也有了联系。而研究王国维,他在溥仪被赶出宫之前,曾给溥仪当过老师,又有了一点关系。

 

   重要的是,紫禁城出版社的社长王亚民先生,是我二十年的好朋友。我做人“不忘旧”,有点像《红楼梦》里的晴雯。也像那个我不喜欢的花袭人,跟着贾母的时候,一心一意地跟贾母,后来跟了宝玉,就一心一意跟宝玉。我和出版社联系,常常也是跟这个人联系了以后,就不再跟这个出版社的其他人联系。所以亚民兄在的时候,我的书都请他出,他走了以后,就拿回来不在那里出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郑欣淼院长,我第一次见到他,有点像贾宝玉看到林黛玉,说“这个人我见过”。因为直感告诉我,他虽然是一个官员,但他心性是善良的,这从他的眼睛中能够看到。因此之故,这个会我又不能不来,尽管条件不是那样充足。

   

    本来也是今天,浙江的海宁开王国维的学术研讨会,那是我的不打折扣的研究范围,论文都寄过去了,题目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四重疑问》,主要探讨王先生对为学的古今、中西、有用无用以及手段和目的的论述。但由于亚民兄在这里,我只好弃彼取此。我特地准备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发言提纲,还反复改了几次。我谈的内容,不完全局限于明清两代的故宫文化,而是往前追溯,向外扩展,以“宫廷文化与时尚”作为题目,也许还不算完全离题。

 

   宫廷文化常常扮演引领时代文化潮流的角色。这在国外也有例子。像法国路易十四(1643年至1715年在位)时期的建筑、美术、音乐、家具,是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凡尔赛宫就是路易十四时代建立的,找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大师来设计施工,所有一切环节都非常考究。路易十四本人是艺术家,舞蹈跳得很好,鉴赏眼光也不错,很多细节都亲自过问。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个时期和康熙建避暑山庄的时期大体相同,也是在郊外建立的皇宫。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宫廷文化确实引领了当时的文化潮流。

 

    中国的宫廷文化是不是也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中国历来民间社会发达完整,民间文化自成一体,有自己的流行,有自己的时尚,不必一切都向朝廷看齐。相反,“礼失,求诸野”,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但宫廷文化的影响,还是存在的,特别在文化的审美方面对时尚发生的影响更为明显。我举几个个案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个案之一,就是大家都了解的成典“楚王好细腰”。这不是传说,而是历史实录。据《战国策》楚一《威王问於莫敖子华》篇的记载,楚威王和大臣莫敖子华有过一段对话。对话中,楚威王耐心倾听莫敖子华对过去的楚国名臣的介绍,内心非常羡慕,不仅发为慨叹说,现在恐怕找不到类似的杰出人物了?莫敖子华于是讲了一个故事:

 

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腰,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

 

意思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使自己的腰身保持纤细,便都来节食减肥,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站不起身来。甚至坐在席子上的人想站起来,也需要扶着墙壁才成,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必须借助於车轼。谁都想吃美好的食物,但人们都强忍住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

 

    莫敖子华接着对这个故事作了发挥性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说臣子们哪个不希望得到君王的青睐,如果大王真心诚意喜欢贤人,引导大家都争当贤人,楚国不难再岀现像五位前贤一样的能臣。莫敖子华的着眼点,在君主的特殊威望和特殊影响,强调的是“上有好之,下必随之”的意思。《墨子·兼爱》的中篇讲了同一个故事,但加上了 “晋文公好恶衣”和 “越王好勇士”两个典故。原文为: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墨子提倡的学说是“兼相爱,交相利”,而且他认为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问题出在“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如果君主把“兼爱”作为政策,“士”又能够身体力行,推行起来就不会有问题。

 

    《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晏子春秋》等典籍,也都讲述过大体相同的故事。而《后汉书·马援传》载其子马廖的《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对这个故事作了进一步发挥,举证大为增多,变成:“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而且,这其中可能经过了一个由“士”到“女”的转演过程。不过“转演”者的推论应该无误:“士”之腰尚且以“细”为尚,那么 “宫中”女士的腰肯定是以纤为美了。因此当后来李商隐写《梦泽》诗的时候,他就有理由大肆夸张了:“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为了宫女的“细腰”,皇宫里的厨师也来个大裁员,恐怕是诗人的想像。而“满城”的女娇娃都“葬尽”,就更是想像之词了。

 

    问题是,楚王的这个“爱好”,不仅波及宫中,也造成了一种流行的审美风尚,甚至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2007年年初我有幸到河南博物馆看他们的收藏,其中青铜器藏品最丰富,各式各样的青铜器都有,但黄河流域出土的都是圆形大肚,只有楚地出土的青铜器腰身窄细。博物馆的专家介绍说,是由于楚国君主的特殊爱好,使得青铜器的形状也不同于黄河流域。由此可见此个案在当时后世的影响。

   

    个案之二是“环肥燕瘦”。杨贵妃体态丰盈,史不乏书。有的材料说她的身高是1.64米,体重138斤。对一个古代女子而言,已经是很丰硕了。作为旁证,是杨玉环对安禄山肥硕体魄的特殊欣赏。史载安的的肚子很大,可以在肚子上点燃蜡烛,跳胡旋舞。也有的记载说杨贵妃还曾与禄山一起起舞。当然此事直接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唐代由强盛走向衰败。我们固然不好说是杨贵妃影响了唐代的审美风尚,但唐代女性崇尚丰满之美是肯定的。甚至直接影响到唐代的各种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例如唐三彩。而汉代的赵飞燕瘦削苗条,甚至轻盈到可以作掌上舞,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我们虽不能断定由于赵飞燕的影响,汉代的审美取向是以瘦为美,但其在历史上的影响,直至成为瘦美人的典范,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环肥燕瘦”这个典故,也就变成为一个阐释不尽的主题。

 

    我可以举苏东坡的一首诗,就是他的谈书法的诗《孙莘老求墨妙言诗》,其中有句:“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苏东坡主张书法艺术的多样风格,而不以“短长肥瘠”为轩桎。他说杨玉环、赵飞燕都是美人,显然不能以胖瘦来作审美的依据。“环肥燕瘦”后来已经成为不同风格的美人的代替语。

 

    个案之三,从发髻的式样看宫廷审美怎样引领时尚。古代女性的头发不是披散下来的,要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发髻。周文王的时候发髻很高,叫做凤髻,而且走起来还可以摇动,称作“步步摇”。秦始皇时期梳神仙髻,翠眉、红妆。汉朝大体学秦朝,汉随秦制,发髻样式,迎春髻、垂云髻成为时尚。汉武帝宠幸的李夫人,把玉簪插在头上,于是宫人便都用玉。所以汉代髪髻插玉也成了一种时尚。汉明帝的时候,宫人开始梳百合分脊髻,和“同心髻”。魏武帝的时候是反绾髻和百花髻。晋惠帝的时候,有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陈朝是随云髻,也叫做晕妆。隋文帝的时候,宫中梳九真髻,红妆,也叫桃花妆。隋炀帝的时候,宫人梳八寰髻,插翡翠钗的,叫日妆,另外还有“啼妆”。唐朝武德中期,宫中的髪髻样式更多,有版飞髻、反绾髻、乐游髻等。而在开元中期的时候,则有双鬓望仙髻、回鹘髻等。杨贵妃梳的愁来髻。宫人的髪髻样式又影响到社会,多元繁荣的唐代,女性的髪式也花样繁多。据说当时的首都长安,时装旬月就发生变化,而流行的髪髻式样,千奇百怪不足以形容,例如有盘恒髻、惊鹄髻、妥鬌髻、堕马髻等等,不一而足。

       

    个案之四,关于宫廷的爱情和文学传播。明显的例子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写他们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当然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有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到现在苏昆演的《长生殿》还很好看。它写的是皇帝和贵妃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我觉得这个不完全是传说。还有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也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娶妻要娶阴丽华”原是刘秀在老家的一个愿望,后来果然实现了。但是当光武帝让阴丽华当皇后的时候,她谢绝了,还是让原来的妻子当了皇后。这位阴丽华,容貌品德俱佳,传说头发极长,美丽无比。

 

    历史上另一个美丽的女子是张丽华,她和南朝陈后主的爱情也很动人。汉朝讲“娶妻要娶阴丽华”,南朝的时候讲“娶妻要娶张丽华”。据说张丽华“发长七尺,眉目如画,玉树后庭花”。而且说她有才辩,记忆力过人。史书上讲,“人间有一言一事,她都会先知道”。传说陈后主在临朝的时侯,让张丽华坐在他的膝上,一起决定朝廷大事。但后来陈朝很快的灭亡了,于是有人说,这个朝代的灭亡和张丽华这个女人有关系。

   

    还有就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爱情。这段爱情故事甚至让我们看到了,美也可以变成一种策略。李夫人是宫廷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首歌,张艺谋拍的《十面埋伏》中的主题歌就是这一首。“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和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唱这首歌,汉武帝问,真有这样一个人吗?旁边的人说有的,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的美人。后来她成为了汉武帝的宠妾。但很快李夫人生病了,汉武帝去看她,她把面庞遮起来,不让武帝看见。这就变成了一个典故。美国一位汉学家于文所安写的一本书就叫做《不见》。汉武帝爱李夫人,是由于她的美色,生病以后面容不好看,一旦看了不喜欢的面容,爱就不能维持了。所以她决定不见。她虽然无论如何不见汉武帝,却向武帝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她死之后希望汉武帝能够保全她的家人。这个女人很厉害,她已经把美作为一种策略了。

 

    当然晚一些的,还有一对宫廷爱情,就是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阎(崇年)先生,我研究《红楼梦》,红学中有一说,说写的是顺治和董小宛的爱情?您觉得有可能吗?( 阎崇年:孟森考证了,差18岁。)我是看陈寅恪先生写的《柳如是别传》,他常常把柳如是和《红楼梦》里的人物联系起来,甚至和蒲松龄写的那些狐鬼也联系起来。陈寅老说,蒲松龄写的那些清言丽质的狐鬼,其实在长江中下游的佳丽之地,不过是邻居发生的事情,比如历史上就有秦淮八艳的故事。以陈寅恪的博学,他似乎有点相信董小宛这件事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么顺治就有可能是真的出家了。阎(崇年)先生,您如何看?(阎崇年:没有材料证明。)那么吴梅村的诗呢?(阎崇年:诗还要再证明一次。)假如不是董小宛,顺治和董鄂妃之间的爱情也是很缠绵的。皇帝的爱情后来变成用文学的手段来传播,这也是宫廷文化影响社会的一个例证吧。

 

    我就讲这些,这已经是故宫学的后续和外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