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笔记系列  之一

(2007-05-15 11:55:21)
分类: 苇:哲学观念,理想和方法
通过对《导论》中Science的理解来
考察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动机和性质
(美学 2006级 何江宁 ,  学号10623033)
关键词:哲学学,元哲学,学科学, a priori,形而上学,理论,科学
第一个题项  对Science的理解问题和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和性质问题

在读《导论》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Science这个词,我认为对这个词它的理解对于弄清楚康德从事批判哲学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Prolegomena: Is Metaphysics at all Possible?Were a metaphysics, which could maintain its place as a science, really in existence... ”
由于Science出现在“作为导论的主要问题”的 How do metaphysics as a science bepossible,和“作为总问题的解决”的 ‘What we could do in making metaphysics bea real science’这两个问题上,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必定影响着对全书核心问题的解读;我认为,不仅如此,康德整个哲学思想和批判体建立的原因,必要性,其学说的目标---未来被建立的能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怎样的目标,也和Science有关。

1 理清几个关系:
1)理论(Theory)、体系知识(systematic 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
2)Metaphysics和science的关系
3)Metaphysics和natural sciences的关系
《导论》的《导言》:“If it is a science, how does it happen that it cannot,like other sciences,obtain universal and permanent recognition?”
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那里,形而上学是被看成是众多科学中的一种的,被与其他科学(other sciences)相比较来做评论。那么形而上学被定性为或者被期待为的“science”是什么意义上的science?更直接地说,康德语境下的science和21世纪哲学术语中的science是什么关系?这涉及到在今天的哲学术语下的理(Theory),知识(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三者的关系。
根据《牛津现代英语辞典》对Science的解释 :
a natural science : a branch of knowledge conducted on objective principles,
concerned  with the material and functions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
b any systematic and formulated knowledge of a specified type 学科
c knowledge of any kind 知识。 

在康德那里,科学(science)并不能被当成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经验性学科群外,即Natural sciences来解读,因为它也包括metaphysics。而metaphysics是不以经验世界为对象,仅仅从概念自身出发的理论。那么,作为科学之一种的形而上学,其“属”不可能是作为这个属中另一个种类的Natural sciences,而必须是这二者之上更普遍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导论》《导言》中,我们有必要认为science这个词是在systematic and formulated knowledge 这个意义上来使用的;“metaphysics as a science” 从形式上说就是指“metaphysics as a systematic and formulat
ed knowledge”。这是把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都作为一种组织化的认识(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cognition),即理论(Theory)来处理的。对science作这种处理,在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有例证,康德本人是如何对science的呢?他提出了科学可以分为多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的科学就是达到系统陈述的知识。而达到了揭示因果关系高度的系统认识就是科学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前康德的形而上学只是Theory而不是knowledge,因为它更多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断言,虽然是有组织的思想体系,但仍然是前提基于假设的东西。但正是从“有组织的思想体系”这个角度讲,形上学说和自然科学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理论的呈现物。正因此如此,在启蒙时代,当Philosophy 被侧重强调其作为理论存在物的用法时,natural sciences自视其为一种哲学就是不足为怪的。“某某哲学”,可能在现代学术的意义上并不具有多少哲学性,而只是关于某种对象思想的理论性呈现而已。《导论》的《导言》指出,其他科学发展迅速取得威信,为什么形而上学却威信日损?康德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颇应担当名实不符的罪责,它严重地辜负了作为一门(至少在康德那里原本是或者应该是)科学的名声,以至令康德无法忍受的地步----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创作起点正在这里。康德指出其目前的形而上学处于一个对其自身合理形程度无反思的状态,人们没有意识到形而上学发展到今的成果之大厦有可能是地基不实的,整个大厦甚至是虚幻的,可能从没被真正竖立起来过;而康德开创出来的批判的哲学风格,其目的就是首先要让形而上学进入一种人们可以对其正误优劣进行衡量鉴别的阶段,然后努力建立起(多个)真正作为科学(而不是作为江湖骗子的鬼话和一家一派的意见纷争的言辞)存在的形而上学。

形上学和自然科学共同作为一种理论呈现,如果要可以被视为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另一种知识,那么形上学理应具备一种理论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具备可检验的标准。否则就不是知识,不能作为一种科学。要求形而上学成为知识knowledge(which means it deserveits honour because it already has had varlidity),这意味了康德对形而上学(这种特定类型的人类“知识”)极其维护,我们可以推测康德在内心对这种理论所涉那个特定领域是维护和渴望的,也许这就是任何大哲都蕴藏了和他的目标相应的内心巨大热情吧。

2 对science的解读对于理解《导论》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意识到science 这个名称的指称在康德的时代那里的用法与今天惯用的用法之间的差异,并清楚地指出这个差异对于理解《导论》的重要性。如果不指出这个差异,就不能明白标题所言“任何一门能够作为一门科学来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目标,也便不能比较到位地理解康德兴发起一种对哲学的批判行为的动机何在,甚至会以为康德是要让哲学发展成一种经验实证科学----尽管康德的全部学说的旨趣和捍卫的目标恰好相反。

康德说,在他之前所有的形而上学也许其实都是“不可能的”、 “形而上学尚未作为一门科学来存在 ”,甚至“这样的形而上学其实从来都没有过”,这是指什么呢?
“形而上学尚未作为一门科学来存在”,未必是说哲学应该按照自然科学的样子来发展,我们应该理解成,形而上学自身理论的完善与否的可评价性和程度,不如在“其他科学”那里发展得好。形而上学几乎是没有可评价的标准,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现有的形而上学理论是有问题的,其高下优劣同样是需要被衡量的,也就更无从想到一个完善(faultless)的形而上学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在我看来,这个“完善的”(faultless),大体就相当于康德在书中使用‘ be as a science’的意指。换句话说,以前的形而上学不是“实在的”,是“非科学的”,未作为一种科学而存在:它丧失了(作为一种科学)应有的威信,那些“多次受骗的明理人”会把自称为形而上学的人和他的理论都赶出门。如何理解这些?这表明康德认为他以前的哲学(形而上学)是很有问题的,它是处于一种很不完善的水平的。这些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本身就是
对形而上学自身权威性的损害);第二,这个领域没有一种可以判定学说正误优劣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确实metaphysics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情况极大差异。自然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不断取得进展,而形而上学在人们心中却处于无威信状态;后者其有效性判定方式是明确的(经验实证),前者却是无标准的。康德的目标就是找寻这个标准,令哲学意识到对自身合理行的反省,对以前从来没有反省过,而是作为当然前提的哲学理论研究的工具、从事方式进行反思。

3 对第一个问题的结论:
我认为康德开创了一个对哲学自身合理性进行评判的事业,表明了人类从事哲学思想这个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在哲学自我反思上达到了的更高层级。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的工作仅仅在反思程度上就是划时代的,而这个工作到21世纪,我认为我们没有理由说它已经停止了,相反,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哲学的自我反思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就是例证;而在利奥塔的“宏大叙事”理论和,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学说中,哲学对自我的反思和文化这个环境背景结合了起来。

阅读辅助书目:
1《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
3《康德讲演录》,邓晓芒著

□其余题项主要论点:
由于时间关系二周之内只写出了第一个题项;

1 《导论》的性质问题:
----《导论》是哲学学或者元哲学的性质;并且涉及到学术学。
《导论》的工作是哲学学,或者元哲学的性质;康德是哲学学的鼻祖。而维特根斯坦的成
果可以作为这一门学问的有力工具来对待。“如果人们把构成形而上学的材料和工具的先
天概念,事先按照既定的原则聚到一起,那么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就有很大的价值;人们因
此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部分,当作一种Philosophia definitive.”
过去人们把Philosophia definitive译为“解说哲学”,而我认为这就是“哲学学”或者
“元哲学”的维度。康德在《导论》中所作的批判性工作,也是一个学术学的工作---即
评判一套理论呈现物之所以能够作为严格学术意义的学科的条件。康德通过提倡建立一门
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不是简单的新旧形而上学的对比,而是将哲学的自身建设提高到
了学术学的意义上。

2 从《导论》中得出的关于哲学的自我定位与自我把握问题的信息:

1)通过A PRIORI看“哲学的”和“非哲学的”(经验) 学科的区别
今天,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在评价一个理论的性质的时候,经常这样说(如超弦理论):“
越来越接近神学和哲学,而越来越远离(经验)科学”。由此可以看出哲学和(狭义上的
)科学(natural sciences)的区别。一个理论如果被评价带上了哲学色彩,人们这是说
这个理论的作者在理论中提出了他对于整个世界和宇宙的总的看法,比如,古希腊的自然
科学家,商人,泰勒斯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水”这个论断的时候,它本来是应该作为萌芽
状态的自然科学观点来对待的;但是我们历来把它作为哲学史的开端。这就是因为这个论
断成为了一个表明作者对世界整体的思想。一旦它以世界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这个
理论就不能被作为自然科学理论来对待了,也即人们不会用经验检验的方式来对待它。人
们有其他的衡量它的方式,但在此处不必赘言;哲学之所以不是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之所
以是形而上学,就是因为它和经验科学有不同的对待对象,形成结论的方式;二者在论证
时会遵循不同的充足理由。A priori这个词显示的就是形而上学区别于经验科学的自身特
性。

经验科学的理论要获得它的有效性或者合理性(成为知识),需要以经验来检验,所以它
们被称为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s);形而上学的理论要获得它的有效性或者合理
性,在康德看来,它是不以经验检验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的,它完全摆脱和超越着经验的
对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它反映的是人们和世界非经验的关系。它的有效性和经验的范
畴无关,因而诉诸经验对形而上学是不适宜的,不相干的。那么,形而上学该以什么方式
来获得(或者说表明)自身的有效性呢?(象逻辑实证主义那样粗暴地宣称“形而上学是
假命题,是无意义的”而加以拒斥,这是行不通的,犹如盖上镜子就以为解决了脸上有雀
斑的女孩美丑的问题)康德本人没有明确表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康德哲学的难点,但
这却是康德哲学给我们最具启发性的问题之一。

2)通过common sense和理性思辨(思辨理智)的区分看哲学与非哲学的区别
    
common sense和理性思辨(思辨理智)的区分也能看出哲学的一个起码维度就是对日常常
识思维的超越。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还处于常识思维的状态,那么这个人就还没有进入哲学
的视界,尚未具有哲学思辨的能力。
常识诉诸良知(intuition),这种认识是直观便捷的,似乎是自明的。但其实也许只是长
期形成的习惯而已。康德指出,常识诉诸的是大众的认知,而这里面经常夹杂着权威,迷
信,盲目,最容易隐藏谬误。就算是正确的常识,也不能作为形而上判断的依据。它不能
做任何判断(----这大概是因为常识总是关于具体的经验信息,而形而上与之是旨趣正对
立的)。

3 《判断力批判》对于康德的整个哲学理论必不可缺的原因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判断力批判》?一种说法是,前两个批判分别解决了“知”和“意”的问题
,而人类的心理结构还有一个“情”的问题。知情意三者都讨论到才算完满。因此便有第
三个批判。还有一种说法是:康德意识到按照前二个批判所言的,具有必然性的自然领域
和具有自由性的道德领域之间无法沟通;为了沟通两个对立的鸿沟,才有了第三批判。
这些说法很流行,虽然对康德和康德哲学体系这样理解也有它的道理,但却总是不能令我
满意(我总感到这些说法里面带着学者们自圆其说,自我满足的意味)。这种说法第一,
没有在理论上说明,(以形而上学的语言)自然的领域和自由的领域上各是如何的领域,
为何自然的和自由的领域无法沟通?第二,从美学的角度讲,这样的说法没有说清楚审美
活动如何就成为沟通自然和自由两大领域的中介,桥梁或拱顶石的?换句话说,揭示审美
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康德和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所起的实质是什么作用?前者对于后者
是锦上添花呢还是必不可少?

我认为,(按照康德在形而上学上的自我原则)康德之所以要写第三个批判,有其内在的
必然的缘故在里面。
要说清楚这一点,关键在于对a priori(先天)的理解。进一步讲,这里涉及到一个对康
德哲学性质的整体的诠释问题。
首先,我对康德认为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作一个总结。“形而上学固然需要对它的概念
,从而对分析判断进行多次的分析,但是所用的方法和在其它任何一个知识种类里所用的
方法没有什么不同,即只求通过分析来使概念明晰起来。”  形而上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
面,A 对概念进行多次分析,只是对材料和工具的分析,只是一种预备工作,是建立科学
的形而上学的手段而已。《导论》显示出(或从《导论》的立场我们可以推论),任何种
类的有组织的思想体系(Theory)要组织成为科学,达到合法性的状态,都必须对这个
学科领域的概念作分析以便使它们清楚明白。这种工具性工作是任何待进入科学的理论组
织状态的理论都必须去做的。B 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是先天综合命题:“不单纯根据概念
,同时也根据直观,来产生先天知识以及最后,当然是在哲学知识上,产生先天综合命题
,这才做成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 ----这是一种什么知识?
既对现象界有所断言,为人类的认识总体增添了新的内容;又无须界入经验情境之中,无
须像其它种类的知识一样在经验中接受验证!我们与其说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知识”是无
法或者不能以经验来验证的(----如逻辑经验主义所宣称的,它没有可证实性);毋宁说
它的有效性是不必,无须以经验方式来获取的。它和自然科学的差异并不是同一层级的,
而是超越后者的。犹如两种语言游戏,各自有各自的游戏规则,判断标准。自然科学的法
律不可越界,否则我们看待形而上学的方式便不是对形而上学的真正理解。我认为:

甲  这种知识只能是带普遍性的(因而无法经验和证实)断言
乙  这种知识在人类知性的能力界限之外。知性只能认识现象界,只有在某种意义上超出
现象界才能对现象界作一个整体断言。超出现象界的言说,要么属于宗教,要么属于形而
上学。它的有效性与否将诉诸人---接受者---内心的主动性。它的“合法性”是在每一个
接受者那里单独生成的,而这种在每一个接受者那里都发生的“被接受”、“被体验”,
就成为形而上学或者宗教理论的被“证实”方式和过程。形而上学的理论是在单个接受主
体那里即时地,生成地被证实的。对于形而上学来说,无所谓被“证实” ,而是被“确
实” 。

乙-1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获取合法性的不同:
自然科学的每一个新结论是无表情地“通知”到每个人那里去的,作为接受者的个体人的
主体性在这里可以不出场。一个化学公式和物理实验结果,不因主体因素方面的不同而改
变,不仅如此,它对于过去,将来,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的人,都是同样的一样的。但是
形而上学的命题不同,它走向每个个体,但是不同种族,文化,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
地位,乃至差异人生经历的人对它的接受程度就可能发生改变。在生活在海洋边,依靠
海外商贸生活的古希腊对世界的整体把握中,水被推到本原的位置;这个思想对于有辽阔
农业土壤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就很难被接受了。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整个世界,动物,植物
,人,自然界的无生命物体,都是一样的构造物,都处于一个人肉眼看不到但是用内心可
以体会到的大气场中。这个气场永恒周流不断,其中阴和阳两种对立的势力的相互斗争相
互影响,决定着世界的状况。可见,这二种世界观除了他们都作为是 “最初始人民看待
世界整体的方式” 外,它们在样式和形态上都是极大差异的。

乙-2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命题在获得有效性上的不同

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在获取合法性方面的不同,转换到其具体的命题或结论上说,则是
这些命题如何获取有效性的问题。NATURAL SCIENCES 的命题要获得有效性,所诉诸的是
一个外于人的对象界。在这里,没有主体性的因素存在的必要,因此也无所谓接受性 
主体差异等这样的概念;在METAPHYSICS的理论体系中,具体结论的有效性则不是诉诸外
界而是同时涉及对象和主体的。 形而上的命题之所以有效,当然也基于物理自然科学
所发现的规律事实的方面,但从本体论上讲,完全是人---主体,接收者---赋予此概念,
此命题实在性的结果。要言之,形而上学命题的有效性或者实在性是接受主体赋予的,是
人赋予的!而这在自然科学里是不可思议的,人是绝对的接受者而不是赋予者,人接受自
然科学放之四海而不异的结论然后遵从之,利用之;但形而上学的命题,某种程度上类似
人的感情,对于那一个主体来说,“心里认为有就是有,心里没有就真的没有了。”  M
ETAPHYSICS理的普遍有效性是以分别在具体主体那里获得有效性的方式来获取的。而这必
然导致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在真理论上的本质不同。

乙-3 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各自需要不同的真理理论/实在论。
  自然科学作为经验学科,在真理理论上,符合论是它的形式;作为真理的命题----譬如
一条物理定理,它的有效性,适用性是全人类的。但是作为形而上学上的有效的命题,游
戏规则则完全变了。首先,形而上学本身就是先天有效的,所以对于形而上学无所谓“真
理/正确”或者“谬误/虚假”,而只有所谓作为真理的有效范围问题-----“这个结论相
对于哪个范围或者程度是实在的”。一个我认为很好的例子是关于“事实真”和“逻辑真
”的区分。“逻辑真”,按照塔尔斯基关于“真”的理论所早已显示的,是在系统内是无
法证明和规定“真”概念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因为对一个形式逻辑系统来说,
对“真”或者“有效”的规定是一种元语言,换句话说,作为逻辑真的东西是属于关于这
个系统的形而上学的内容。和事实真不同,逻辑真的特点就是,它是“系统相对的”---
-命题的真理性不是绝对的,它只有相对的有效性/实在性,因为它总是“相对于”和“在
某个形式系统之内”的有效的。

自然科学不作用于人,即使是关于人的理论,如生理学,人类学,也不是对作为个体主体
的人的研究,而总是对群体主体、普遍主体的人的研究。要言之,它并不关心作为个体主
体的人,也即有参与性,作为能动存在的人。但形而上学是作用于人的,并且是最以人为
目的的,所谓形而上学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这正是人们需要形而上学的原因。当
形而上学的命题作用于人的时候----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实在或“真”的。超出这个主
体,其他的主体可能也赋予此命题实在性,可能不赋予。形而上学里面同样区分实在的命
题和不具有实在性的命题。
例如:帕斯卡尔认为人的本质是脆弱的,有限性是人的本性;但是同时人又因能思想而伟
大于那可以置他于万劫不复之地的强大的宇宙。这就是人的本质。帕斯卡尔对人做的这
种断言完全是先天综合判断,它是可接受的,是切实的吗?怎样来“证实”这个断定?不
需要证实,体会就行了。没有体会到,你自然不同意,但你一旦同意,则必然是对此有体
会的。换句话说,你是以体会的方式来决定同意不同意接受这个命题的,这里没有“正误
”而只有“接受与否”。

如果我们同意metaphysics命题的实在性(主要)不决定于外在对象界,而(主要)来自
具体主体内在的赋予-----那么,这方面的现象最典型莫过于审美活动的事实了。审美判
断的事实最能体现异于经验学科之真理论状况的第二种真理论/判定实在的方式。带着这
个观念再回去看《判断力批判》中反思判断力部分“审美鉴赏的四个契机”就好理解多
了。在审美判断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是被这一个主体做了肯定性价值评判即赋予了
实在性的客体,“美”不过是这种“有价值之物”或赋意义行为之标签。所以在美学中,
“美”(审美形态)可以有N种:优美,秀美,崇高,荒诞等等。  而“美”并不是物的
一种属性,更不是具有某一种或某几种物理属性的实体。 。
既然美只是一个标签,是人贴上去的;那么客体就只对于这个“贴标签的人”才是“美的
”(转变为,成为,审美对象),作为有意义和价值之本体的审美对象,其意义和价值实
质的范围便只在这个“贴标签的人”之内。我们在画展上看到一幅国画,说“这件艺术品
是美的”,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此判断只具有对于这个人的有效性和“这件艺术品是
美的”作为先天命题是不矛盾的-----贴标签的任何一个单个的,具体的人,当他做这样
的判断时,他都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认为这幅画是美的。认为这个命题也必然是在所有其他
来看画的人那里成立的。这是一种主观的真理,但它仍然是一种真理。它显示的普遍性是
一种人的精神状态,心理情感的普遍性:“我认为一个对象有价值,则其他人也必然已经
此对象是有价值的。”

千百年来,审美活动的事实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非我存在物---他人---具有如此的期
待和信任呢?只要这些人和主体都曾共同面对于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这与其说是形而
上学命题实在论问题上(真理论)的秘密,不如说是人的秘密,人感情的秘密。我认为在
康德哲学尚未特别注意过,尚未展开更宽广讨论的美学领域,是一片新大陆,我们至今尚
未实质地开垦这片肥沃的,最富有人类生机的土地。


4最后:我在哲学上的旨趣
读康德的哲学文本可以满足我在哲学上的旨趣。这个旨趣就是关注哲学学。我关注人类从
事哲学研究这种行为的实质,因此特别感兴趣于那些能够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学说,我希
望找出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的共性,从而回答哲学这种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实
质。
进一步说,之所以有这个旨趣,是因为我的美学志趣。
我的思路是,哲学研究行为是有高度自觉心的人类在从事的事情,这类人最有可能具有极
大的审美能力,因此他们可能具有最大的审美潜质。所以人类进行哲学思维这个文化的,
精神的现象,对于揭示人的本质/本性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察价值。美学的研究兴趣,一切
都出于于“人”。美学研究者关注一切可以揭示人的本性的材料和对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