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记忆牟平二中母校同学文化 |
分类: 亲情吾语 |
捡拾午后的记忆
■文/初曰春
是应该学这么个东西留在这里的,13年后再来看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离开学校13年了,当车停到校门口,我打开车门,脚还没落地,我就发现,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撒到了地上,我小心翼翼地躲过了阳光的斑点,站在了这个阔别已久的土地上。
因为是高考后的第一个周末,学校里没有一个人,就连我的老班主任,现任的副校长也因为有事不在学校,这样也好,没有人情的世故,我可以在静静的校园里慢慢享受回忆带给我的感动。
我习惯性地从学校最西边的甬路向北走去,说是习惯性地从这里走,是因为我的学生生涯一直走读,没有在学校住宿的经历,所以我按着过去上学的路线,先走向自行车棚的方向,彷佛是匆匆赶路而来,要去车棚放车子,而后奔向教室,完成没有完成的作业吧。盯着干净而空旷的车棚,我不禁止步,想着过去一起上学下课来这里取车存车的同学。
顺着甬路往北,是另一个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厕所,看厕所上标识着“男、女教工厕所,男、女生厕所”,再也不好意思绷住装出来的严肃,向同行的战友介绍起学校的一草一木。
厕所当然没什么可以介绍的内容,毕竟我上学的时候还没学会吸烟,所以,也就缺少了偷偷跑到厕所吸烟的经历,要提到这里,只是因为这里是我每天都要去的地方而已。
从厕所门前往东,能看到一个水塔,水塔旁边是学校的食堂,到了高三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学习紧张,也偶尔买上饭票在学校吃上几次饭,学校的饭菜我没有什么记忆,倒是能想起隔三差五要替同学们到集市上捎咸菜回来,咸菜每斤一元至两元不等,每次我要记好名单,怕给同学们搞混了,那样的咸菜我吃过,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现在想起来唇齿间仍有咸香的味道,那个时候,在外求学的我们家庭条件都一半,农村孩子能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里挤出一点零钱买些咸菜大打牙祭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我想或许有同学会认为我不该把自己的学生生涯写得这么凄惨,但事实如此,我们有些生涩甚至有些困窘的高中生活,相比在家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坷垃里刨食养家糊口的父母来说,这种记忆是幸福的。
走过食堂,就能看到教职员工的家属房,家属房的南侧是学校的操场,操场依然是土质的,曾经在这里做过广播体操跑过步,只是我生性喜静,对操场没有多少感慨。操场的东边是一片菜地,越过低矮的院墙,可以看见不远处的一片厂舍,虽然抱怨这个化工厂污染了这里的青山绿水,但这毕竟不是我应该着墨记录的。
重新转回教室,只能勉强记起高二和高三在哪排教室上过课,很难记起自己曾经在哪个教室里上过课,学习不好的人的确很难记起教室里的故事,我对自己这样的状况反倒觉得心安了,我自己都记不起在高二和高三是怎么玩下来的。房子虽然破旧,但这里曾经留下了我们的笑声歌声和读书声。我记忆深刻的是房墙上的黑板报,那里应该是我的一亩三分地,那时候好像自己写的字还像是那么一回事,所以经常跟几位同学一起在那里写写画画,那也算是自己的早期作品吧。
校长室前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如这午后的心情,阳光一片。花丛的南侧,是另一个水塔,水塔的旁边是小卖部,趴到窗户上看,小卖部里还有不少货物,因为经常到这里把零钱换成零食,也就给用相机给这座水塔来了个特写。
水塔南侧新建了一排教室,听几位同学说,那里曾经是一片果园,而且,在上高一的时候,我们曾经在这片果园里劳动过,可惜我费劲脑筋才勉强记起这里曾经有果园,至于曾经在这里劳作,我是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了,这确实有些不应该,作为一个学习成绩不好、贪玩的学生,记不起教室里的故事,总该记起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可我很惭愧,这些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的记忆,只能是算作道听途说的往事了。
学校大门外,公路的西侧,一大片的果园早已经消失了,果园的小房子也坍塌了,成片的农田曾经承载了多少学子的青葱记忆,与情感有关的话题永远说不尽,那就留给我的同学们一些回忆的空间吧。
要离开学校时,我专门跑到我一入学时的教室,在门前照了一张相,这是我高中生活开始的地方,也是许多同学梦想开始的地方,高一二班,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就像午后斑斑点点的阳光又清晰起来。
在曾经的高一二班门前留个影
老师们的办公室
小卖部门前的水塔
上高二时的教室,远处黑板报上时油漆写上的“有志者事竟成”,看来已经很久没人搞过黑板报了
从这个角度上拍校舍可以遮不少丑,这排房子是校领导出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