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说说这两部片子,一直没有时间。
当《迷失东京》以一种低调的姿态获得奥斯卡四项提名的时候,我并多么想看的欲望和冲动,那一年我才大二或者大三吧?那时候的我就像一个暴发户外加花痴一样只喜欢看阿汤哥啊、Johnny
depp啊、魔幻啊……之类的所谓大片,那时候我不认识Scarlett
Johansson,也不觉得她漂亮有气质,所以我没有看。直到前几个月吧,我才在关了灯的客厅里,喝着一杯原味的酸奶,细细的品尝。
其实,为什么要翻译成《迷失东京》呢?东京不过是偶然的发生地而已,换在世界任何一个不讲英语的国度都可以的,关键的不是发生在哪里,关键的不是和谁发生了什么,关键的是每个人都需要遇见。
人人都渴望结识新朋友。
这是影片的宣传噱头。两个陌生人在同一个陌生的城市,身陷同一种有些茫然失措却无力改变的局面,疑惑、挣扎、怀疑、得过且过,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心境是需要找到一个释放的渠道,两个有着同样气息的人是多么容易在空气中准确把握到对方的味道,这一点,我试过,我了解。只是,他们做的很好,没有发生什么,其实都已经发生了,没有说过什么,其实都已经说过了。这属于第三类情感吗?介乎于爱情和友情之间,没有爱情的直白和赤裸,没有友情的执着和无谓,一切都只是淡淡地、欲言又止的。
我喜欢这个结尾,哈里斯与夏洛特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只不过在时光交错的瞬间相遇而已,互相的慰藉弥补了各怀心事的烦扰,本就再见了,终于有了一个积蓄良久的拥抱,那该是多么温暖和释然的一个拥抱,然后,就扭头,再也不见。再也不见,这是最好的结局,特定的际遇就只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只是,我们都有了接着往下走的理由。
而关于《夜上海》,我是想看的,但是没人陪我看,我还达不到一个人就能跑到电影院的那个层次的超然。于是,还是夜晚,不开灯的卧室,看着看着,我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接着将它看完。
我睡着,不是因为乏味或者沉闷,是因为我猜到了结局,睡意于是轻易地将我打倒。其实,我不知道本木雅弘是谁,我却喜欢这张电影海报。每一次在等公车的时候,看见750身上本木雅弘深邃的眼神,我就希望电影中的他也是这样一个寡言多思的形象。是的,是这样的,电影里,就是这样的塑造。而海报上的赵薇,还是那双大眼睛,只不过多了些许淡定的味道,其实,我早就不讨厌赵薇了,她不化妆的样子很真实,但我还是不得不说,她的演技真的不算好。郭品超,我为什么从来不觉得他多帅?我不喜欢大眼睛的男人。
我记得,我之前一篇博客的题目就是《夜上海》,我说我不喜欢上海的白天,但夜的上海真的有种纸醉金迷的慵懒和颓唐。一个日本顶级化妆师,一个上海最底层的出租车女司机,还是特殊的邂逅,多么的不真实。我也算是勉强看完的,因为我实在受不了片中大段大段的日文,就像念经一样的碎碎念啊念,日语真的不是一门好听的语言。我依旧是从心里有点抵触日本人、日本语、日本的卡通和漫画,他们说这是因为我没有去过,我不了解。有什么所谓,原谅我的狭隘。
关于寻找自我、关于陌生人之间的温情,关于语言引发的情愫,《夜上海》和《迷失东京》终究是有相似之处的,但是我还是喜欢后者,我说了,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两个人注定在一起的那只会是电影里的故事。
影片里是凄迷和暖暖的调调,不管那是不是美好,影片外的人终究现实依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