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蒲津渡遗址唐代铁牛国保单位造像历史 |
分类: 桥梁石刻 |

蒲津渡遗址,为唐至明朝的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15公里蒲州古城西门外,东临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西近中华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津渡处于黄河根祖文化旅游热线,永固寺、蒲州古城、蒲津渡、鹳雀楼,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以下文件资料来自网络)

许多国家领D人曾莅临参观,我们来此主要是看被誉为“世界之最”的黄河大铁牛的

蒲津渡遗址整理发掘出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黄河大铁牛亦称开元铁牛,位于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724),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据记载,建桥工程由河东名士三次为相的张说为总负责人,浇注用铁160万斤,耗费了大唐年产三分之二的生铁,终于浇注成了渡口两侧的铁牛、铁人、铁山及用以索制连船千艘的铁链,在千年之前,几乎是倾全国之力。这条浮桥是北出长安的交通要道,可见当时蒲州城的繁华盛景

浮桥元末被金兵烧毁后久置不用,故称镇河铁牛。铁牛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四牛旁各有一人牵引,四人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大小基本相同,铁牛各重约5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历经沧桑,昔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华渡口,随着战争风云和黄河改道,从繁华到衰落,最终在历史的变迁中湮没黄沙,变成了寂寥的滩涂。

好在铁牛尚在,1989年7月,经国家批准发掘,在蒲州古城一带的黄河滩涂上,出土了四头总重量达230吨的唐朝大铁牛以及附属铁器群,它们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规模的古代铁器群。央视曾报道了发掘全过程,轰动中外。

铁人局部

当年出土的铁牛,牛身通体油光发亮,仿佛新打磨过一般。然而,铁牛的位置处于当地地平线以下,由于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保护经验的缺乏,开元铁牛很快就锈迹斑斑,面目全非。同时出土的四尊铁人的表面更是层层剥离。可惜了

铁人局部

铁山

这些铁器群坐落在一块石板地上,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灌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十分牢固。可以明确地看出这道石堤系分两次砌筑。铁器群总计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一组七星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一眼望去,最明显的,自然是气势雄浑的四尊铁牛……

有资料载这四尊铁人代表着

四个牵引铁人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锈成这样了,中国多少珍宝毁在了这帮二楼棒子手上啊
石台有经过整理

铁牛


拴缆绳的铁柱

铁卯


景区借用了部分蒲州古城墙作为围墙


清明时节盛开的油菜花

还原当年的渡口和浮桥,这边都是仿制的

浮桥,以及桥头的铁山

铁人和铁牛

浮桥



2千年前还是波涛汹涌的河流,地形地貌变化太大了!

景区内景

“古渡梦境”牌坊

广场

关于这个铁牛还有另一个故事(网络),公元1066年,山西永济县的黄河段发大水把河边拴浮桥的八只镇水神牛冲走了,官府张榜招贤,请能把铁牛从河底捞起来的贤人。和尚怀丙揭榜。他派水性好的人潜到水底,摸清铁牛沉在了什么地方。又叫人把两艘大木船并排拴在一起,船上装满泥沙。两木船之间还用结实的木料搭了个架子。怀丙亲自带人把两艘装满泥沙的木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又请熟悉水情的人带着绳索潜到水底,用绳索把铁牛绑牢。将绳索拉紧,把绳索的另一端捆在两船之间的架子上。怀丙命人把船上的泥沙抛到河里去,大船慢慢地上升,终于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出来。怀丙又叫人把船划到造浮桥的地方,两艘大船拖着没在水里的铁牛。回到了它们原来的位置。与曹冲称象,异曲同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