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

标签:
古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阳关万里长城 |
分类: 雄关长城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很熟悉吧?!对,这里就是“阳关”。大家耳熟能详的“阳关”!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余公里,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呈掎角之势。魏晋时,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阳关建于荒漠之中,占“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
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下为阳关烽燧

下图为阳关所在位置的卫星图,曾经威武雄壮的关隘已经被漫漫黄沙所掩埋,仅留遗址,现据史料复建了关城,开发了景区,门票50元。下图左侧为关城,右下角为残留的烽燧

茫茫戈壁中的阳关关城

残留的烽燧以及新建的碑廊等

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阳关在当时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下图为大漠戈壁之上荒凉的阳关关城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这里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下图为从敦煌去往阳关的公路

依托阳关修建的阳关景区

景区仿汉阙木门

虽已秋日,戈壁上仍光照充足,游客寥寥

依托阳关文化修建的阳关博物馆

广场上的游客

博物馆内部的石亭

“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当年,出了阳关,就离开大汉地界,前途茫茫。景区内工作人员在绢写通关文牒

博望侯张骞曾由此出使西域,去往大月氏,下午为手持使节的张骞骑马塑像,偶像人物

新修的关门

关城

阳关烽燧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阳关后,商队穿过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阗,接着经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会合,再到塞琉西亚,最远到达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区
前一篇:甘肃敦煌白马塔
后一篇:“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