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2019-02-19 11:17:29)
标签:

登山

太行山

天下农民第一洞

阴阳山

半拉瓮

分类: 雄伟太行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2019年拥有的是一个雪花纷纷的春节,天气恶劣,气温偏低,限制了出行的欲望。13-14号两天,北方地区降下了自18年以来最大的雪,看预报15-18号连续三天是难得的好天气空档,约了两位挚友,来到邢台地区内丘县境内,领略太行美景,放飞心情。上下图为杏峪村口,可以看到从村口开始,路边已经有人打扫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太行深山的杏峪村,蜿蜒的进山路,积雪未融,已经被些许往来的车辆压成了冰雪路面,谨慎驾驶,上午7:30动身,因衡水周边高速口未开放,直到巨鹿方驶入邢衡高速,中午12点到达杏峪村,路边民宿条件尚可,50元包含四顿饭和住宿,性价比也是比较高了,大约13点开始了第一天的徒步之旅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典型的太行山村,建筑用品均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红色砂砾岩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进山路,三位大老爷们也是一路欢歌笑语,悠然自得,嗨皮至极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尽管经过前一天的日晒,路面积雪融化尚少,山里还是罕有人至,唯有一辆三轮农用车的轮胎印记(后面有说明)和动物的脚印,我们是雪后此地的第一波游客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巍巍八百里太行典型的百尺高崖,万丈红菱地貌扑面而来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像不像一艘即将远航的巨轮?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我们第一站是天下农民第一洞,沿蜿蜒的山路蹒跚而行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九龙堂”,从此处进山可以到达寒山景区,但铁门封闭,下山后民宿老板告知我们可以从门底下通过或者由铁门右侧绕行上山,但第二天自邢台来一群驴友,由此进山受阻,寒山景区有专人把手,至少当前想逃票进入寒山是不大可能了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巨轮远航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许多人把太行山这种地貌称之为“五花肉地貌”,学名应该是嶂石岩地貌,是中国四大地貌之一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我们此行会访到两处天然回音壁,下图为第一处,后面的更精彩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山体转折处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红色的山墙,不由得对太行山肃然起敬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这条机耕路的尽头就是天下农民第一洞了,据老板介绍,这条路今年可能会硬化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五花肉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八字屏风,Ω型拐弯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刀削斧劈般的太行山体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太行群山一片苍茫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下图走到尽头左拐就是天下农民第一洞了,左侧是当年开凿山洞取出的山石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我和刘姓朋友沿机耕路上山,李姓体力较差,他要求由峡谷攀爬碎石上山,确实是省了距离,但是耗费了体力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第一洞洞口回望来时路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第一洞洞口,"天下农民第一洞"沟通了河北侧的杏峪村和山西侧的小东峪村,以前两村的村民互相走访要翻越太行山,几公里,耗费几个小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杏峪村人开始了景区建设,似愚公移山般,开凿出一条长近2000米的两峪穿山隧道,实现了冀晋互通,被誉为“天下农民第一洞”,被誉为当代愚公精神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第一洞内常年积水,冬季更成了结冰路面,还好,我早有准备,穿上了冰爪,在前面开路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第一洞内,据民宿老板介绍,此处可以通过后八轮!真没看出来,现在第一洞两侧已经无人值守,原来曾有一段时间两侧有村民收费,卡车通过一次据说收费到过140大洋,后来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出现了矛盾,再后来就不了了之,这倒是也美了我们这帮驴友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洞内的冰柱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地上经常可以看到断裂的冰锥,冬天在洞内通过,一定要注意头顶的冰柱,能绕则绕,有不正常的声响尽快远离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两侧还会间断发现自洞顶掉落的石块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大概2公里的距离,使天堑变通途,下图为第一洞山西侧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山西侧洞口的照壁,我们在此地遇到一拨由山西侧过来的山民,她们是去小东峪村参加某位亲友的葬礼,那辆仅有的三马车就是他们停在洞口的,寒暄几句后,他们进洞去往河北侧,我们折向右行,有山顶返程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由下图偏右侧上山,可以看到,雪地上连动物的足迹也没有了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看地图,此处山峰可能是叫"漏子"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前面是山顶的一处平坦地带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由这个角度看"漏子"(山脊的左侧)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杏峪村景区内典型的标志就是酷似男、女生殖器的阴阳山了,浑然天成,形象酷真,令人拍案叫绝,实乃一道亮丽的风景,下图为阳山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拉近一些看阳山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阳山附近的一个棱形石柱,像不像一位古代的官绅?!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冬日里难得的绿色,日月同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按原计划,我们有山脊空挡右侧下山,由龙江口回到杏峪村,这条路也是最近的下山路.但山路过于难行,许多地方就没有路,积雪、败叶、陡坡、小型断崖,实在是过于艰险,无奈返回,经由山脊左侧下山,这条路通往被驴友们津津乐道的半个瓮(当地人称半拉瓮),下图为傍晚在另一侧拍摄的阳山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因路况复杂,已经收起了相机,下图为最后一张的手机照片,天渐渐黑下来,阳山更加生动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进入半个瓮所在的狭长山谷,拿手机照明前行,海拔急剧降低,我们三人的鞋子已经湿透,脚指头生疼难忍!“半个瓮”峡谷位于山腰及顶处,两侧红岩陡壁,似一口直立的巨瓮被生生从中间劈开,雨季时雨水注入“瓮”中,泄于峡谷之内,岩壁被冲刷得非常光滑,可借力处不多,即使枯水期攀登难度也是4A级以上,更何况现在崖壁上挂满冰雪,难度可想而知。此处下山,有三处较高的断崖,尤以中间那处为甚,驴友们也在此处安置了绳索。但此时有此下山,上下两处也必须借助绳索,还好我们有所准备,下山的过程有惊无险。那两位朋友也第一次体验了一把绳索速降的惊心动魄,可惜,因为已是夜晚,没能拍了照片,下图为网图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半拉瓮后面的山路也是蜿蜒坎坷,巨石横行,我们小心谨慎迈出每一步!大概晚8点左右才回到民宿,吃上香喷喷的饭菜,恍若劫后余生的感觉!能活着真好!
杏峪村徒步之一--第一洞、阳山、半拉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