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天游峰(B摩崖篇)
(2018-04-24 18:46:56)
标签:
福建旅游武夷山中华十大名山福建天游峰 |
分类: 行行摄摄 |
自山脚回到天游峰,继续前行为一岔路口,左侧直接下山,右侧为一长约百余米,宽约两米的山涧,这就是将天游分为上下天游的胡麻涧,两侧崖壁之上岩刻纵横,为摩崖石刻荟萃之地,有三十多幅历代岩刻精品
传说曾有仙人从涧水中流送胡麻饭以惠乡民,故称胡麻涧。
胡麻涧石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年代自宋至民国都有
胡麻涧石刻的书法草隶篆俱备,手法阴雕阳琢皆全
漫步胡麻涧,犹如走进中国书法艺术的长廊
"第一山"、"武夷第一峰"都是徐霞客赞美天游的浓缩句。徐霞客曾赞美天游"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第一也。"意思是说,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中,只有登天游峰能够独占鳌头,既能独揽曲水之胜,又能最大幅度地饱览众多山峰岩壑的奇景,可称武夷第一山。
胡麻涧“第一山”为为摩崖石刻中的佼佼者,书写者为徐庆超,回来后专门查了下资料。
徐庆超(1776~1834年),广东镇平(今蕉岭县)兴福镇叟乐村人。清朝武将。乾隆六十年(1795)中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历任闽浙督标右营守备、台湾北路左营都司、闽浙陆路总兵等官职.他从小喜爱武术,长相魁伟,身高8尺,力气超群,武艺高超。他为人忠厚,孝敬老人,传颂乡里。据清《国史本传》载:徐庆超,乾隆六十年(1795)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嘉庆五年(1800),选授闽浙督标右营守备。十七年调台湾北路左营都司。道光九年(1825),升为闽浙陆路总兵。他做为武将,不但武艺精湛,而且精心研究、揣摩书法技巧,著有《字林便览》一书。他的书法独具一格,有人作诗赞颂:“得之兴愈酣,下笔龙蛇走,刚柔异欧虞,筋骨判颜柳。”徐庆超于道光十三年(1834)病逝,终年58岁。死时,他虽为官40年,身后仅存书数箧而已,其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这一处长廊式的摩崖石刻群,集儒学、释佛、道教文化于丹崖石壁;汇纪胜、题景、纪游岩刻于涧壑两侧
“仙凡混合”为道教石刻
“无量寿佛”为佛教石刻
民国时期的岩刻标语"汉奸汪精卫"
“十六洞天”也为道家石刻
胡麻涧之上为上天游
峡谷尽头的茶园
“崎岖丘”
回到岔路口,沿左侧小径下山,大约300米左右为“中正公园”牌坊
武夷山市保
保存很好
民国间的作品,也是精雕细琢,不失为精品
继续前行
“天游门”形象的很
所谓的“壁立千仞”
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
潭水碧绿清澈
别的地方是“壁立千仞”,武夷山却是“壁立万仞”,奇怪吧?查了下资料:“壁立万仞”四个字是明学者陈省以擘窠大楷字体题刻,幅面540×136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9字竖书1行。大字380×240厘米,小字46×36厘米,距地高度880厘米。“壁立万仞”是赞美武夷山景色,此幅摩崖石刻是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壁立万仞”
于明万历十三年刻于仙掌峰岩壁,以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同时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泽道法师对“壁立万仞”有着不同的看法,“壁立万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除用以称赞武夷山美景之外,同时武夷山三教同山,更展示了武夷山的大度与宽容
道教石刻
回程中路过崇阳溪
西下到达夕阳照到远处的山崖之上
“玉女峰”的背侧
崇阳溪边崖壁上的石刻
回程中车拍“大王峰”
大王峰
远眺城区
天空有周边驻军的歼11飞过
景区入口处的广场
不知名的花儿开的正艳
前一篇:武夷山·天游峰(A登山篇)
后一篇:武夷山·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