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海会寺双塔

标签:
佛学古建古塔国保单位海会寺双塔杂谈 |
分类: 华北古塔:晋蒙 |

劳动节小长假第一天最后一站,雨。
山西阳城海会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唐昭宗李晔先赐“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

↓海会寺双塔,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2006年05月25日,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保碑旁是文革前的省保碑,那是相当的养眼

↓稍矮一些的古塔较为丰腴古朴,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存为宋代建筑。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

↓千年古塔,岁月留痕

↓上千年来地形地貌的变化,已经淤埋塔基和部分一层塔身

↓一层的塔门

↓塔身外侧遍布佛龛,但内供佛像至少在底层已经无存。

↓据记载,此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古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下图为从较高的琉璃塔中拍摄的宋塔

↓千佛塔一层数米即为更为巍峨、壮观的明代琉璃塔,可惜在落架大修,外在面目不能得见。因大雨影响,施工暂停,我却因祸得福,得以进入塔内

↓还是发一张网上的无伪照吧,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层层向上递减,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塔门前正在施工的类似抱厦的建筑

↓塔门

↓塔门横梁


↓海会寺双塔,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2006年05月25日,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保碑旁是文革前的省保碑,那是相当的养眼

↓稍矮一些的古塔较为丰腴古朴,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存为宋代建筑。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

↓千年古塔,岁月留痕

↓上千年来地形地貌的变化,已经淤埋塔基和部分一层塔身

↓一层的塔门

↓塔身外侧遍布佛龛,但内供佛像至少在底层已经无存。

↓据记载,此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古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下图为从较高的琉璃塔中拍摄的宋塔

↓千佛塔一层数米即为更为巍峨、壮观的明代琉璃塔,可惜在落架大修,外在面目不能得见。因大雨影响,施工暂停,我却因祸得福,得以进入塔内

↓还是发一张网上的无伪照吧,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层层向上递减,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塔门前正在施工的类似抱厦的建筑

↓塔门

↓塔门横梁

↓塔门楹联
↓内壁的佛龛

↓穹窿顶

↓继续拾级而上

↓塔室


↓请看台阶的磨损状况



砖雕



↓琉璃构件,可惜多被破坏,残缺不全

↓砖雕假门,惟妙惟肖

↓三层廊周的垛口


↓今人题诗一首,字迹颇为流畅,算是比较有水平的涂鸦

↓可能是第四层吧

↓继续,楼梯越来越狭窄,我这肥硕的身躯,辛苦了

↓台阶的地砖内有鹅卵石的痕迹,硬度很大

↓也许是第五层

墙上的壁画

↓塔内的地砖

↓继续

↓空间实在太狭小了,而且内置脚手架,尝试了一下,决定返回

↓没能上到第十层的平坐,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甚为遗憾



↓穹窿顶

↓继续拾级而上

↓塔室


↓请看台阶的磨损状况


↓应该是第三层吧,墙上有垛口,这说明此处曾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抵御外敌的入侵。

砖雕



↓琉璃构件,可惜多被破坏,残缺不全

↓砖雕假门,惟妙惟肖

↓三层廊周的垛口


↓今人题诗一首,字迹颇为流畅,算是比较有水平的涂鸦

↓可能是第四层吧

↓继续,楼梯越来越狭窄,我这肥硕的身躯,辛苦了

↓台阶的地砖内有鹅卵石的痕迹,硬度很大

↓也许是第五层

墙上的壁画

↓塔内的地砖

↓继续

↓空间实在太狭小了,而且内置脚手架,尝试了一下,决定返回

↓没能上到第十层的平坐,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甚为遗憾

↓海会寺景区还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及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下图为仿晋祠的“鱼沼飞梁”修建的水陆立交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