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2014-11-28 08:15:27)
标签:

延恩寺塔

甘肃古塔

古建

古塔

平凉旅游

杂谈

分类: 西北古塔:陕甘宁青新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宝塔公园内最著名的当属“延恩寺塔”了,延恩寺塔延恩寺塔始建于明嘉靖14年(公元1535年),嘉靖25年(公元1546年)竣工,距今有46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平凉韩王府延恩寺的主体建筑。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延恩寺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高33.3米,具有鲜明的明代佛塔建筑风格。我们大概9:30到达宝塔公园,公园内晨练的人们迟迟不忍离去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196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由于年久失修和地震破坏等原因,这处古建筑存在比较严重的塔体裂缝、塔基渗水、病虫侵蚀等问题,于2012年修葺一新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从第二层起,四面开门龛,有仿木窗棂、围栏、斗拱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中间几层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上面几层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6、7、8层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拉近看,砖雕勾栏、窗棂、斗拱极为精细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工艺可圈可点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第一层朝南开券门,门楣上方嵌有楷书“大明”匾额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一层塔身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塔角部分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塔身正面(南面)第二层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大明”中国历史上我最喜欢的一个封建王朝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仰望古塔,更显巍峨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惯例,绕塔,顺时针,下图为南侧面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站在远处用200mm长焦拍摄的古塔细部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覆盆式琉璃瓦盖顶,顶端立有小铁塔一座,形体与主塔相仿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 宝塔公园示意图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延恩寺塔与崆峒山的凌空塔遥相呼应,堪称平凉古塔“双璧”,下图即为崆峒山凌空塔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延恩寺塔历史沿革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在改组国家中枢机构的同时又大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从洪武二年开始(公元 1369年)实行“诸王之制”,将二十三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第22子朱楹(公元1383-1417年)被分为安王,封国在平凉。永乐六年(1408年)朱盈来到平凉,十年后,朱楹薨,无有子嗣,藩国被除,仅留典仗校尉百余人看守安王陵园。

    明代赵时春作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东塔寺记》和《塔记》,对当时修建延恩寺宝塔有较为详细的反映。

    《东塔寺记》:“寺以塔名,重在塔也。浮屠氏起西南夷,患夷俗多欲幻妄,欲以寂虚化之,唯恐其弗胜。其后延入中国,凡王公贵人反以其富贵施诸浮屠氏,敬而礼之,常恐弗能胜其志,故韩国温太妃爰怀先昭王,应世随化,散财酬德,乃卜东郊离面枕冈考胜,为琉璃宫七,以奉浮屠。前为大王,又前为金刚,以呵护山门。宫之左右各翼以廊,以貌古之礼敬浮屠而得其三昧者,左右廊之前益之以楼,以载鼗镛,为香火讽呗之节,其外环以精舍僧厨,崇垣复门,种种具足,然大要归重于塔,故为亭以居碑者又二,一以志夫寺,一以志夫塔。”
《塔记》:“塔七级,镇浮屠宫后,琢石以为基,覆之,视其殿楣栏甍榭,施砖填之,工以亿计,周缭铃索,用五金之材以千计。创手于嘉靖乙未初夏,丙午春初告成。凡厥用意勤至,上为明圣祝釐,下为士庶祈休,盖推广先昭王与今嗣王之令德,而欲播诸人人者也。睹斯塔者,当俨然研其精义,入于正觉,彼以杀为戒,则凡省苛法以寿节,宴游以裕物者,不可不知也。彼以贪为戒,则凡薄赋敛以惠下,谨礼教以睦族,斥远言利之臣式,昭恭俭之德者,不可不知也。彼以嗔为戒,则凡谗佞抅间之来过,差嫌隙之端待之,以定性驭之,以至公者不可不知也。浮屠氏让国以修行,故人贵其身如山岳,是以塔而藏焉。昭王盛年奄弃千乘之尊,太妃晚节施散万金之资,吻合浮屠氏之奥旨矣。则凡被夫教育者,必能恪守宝训,淡泊无为,静以养心,简以御事,怡神于虚明清淑之域,以享大雅乐善之休,兹塔将与有光,时存将阴受其惠焉。故不敢以不习浮氏辞,谨奉宣嘉问以为之记。”
    
    “延恩寺塔”所在地原为延恩寺,曾发现明初延恩寺断碑。然赵时春《东塔寺记》和《塔记》中对此塔并未有明确称呼,只称寺为“东塔寺”,根据“寺以塔名,重在塔也”,则该塔名当为“东塔”。赵时春《平凉府志》记载:“东郭门外之阳有真武庙,有新塔寺,今改:正学书院,有旧塔寺。”同时,《平凉府志》中的“平凉府城图”上也标绘出了 “真武庙”、“塔寺”、“正学书院”。所以,现在所谓的“延恩寺宝塔”在起初称为“东塔”。是当时笃信佛教的“韩国温太妃”即韩昭王朱旭櫏的夫人温氏,爱怀已故的韩昭王,为其祈福而建的。在慎重选址后,自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起,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耗工十载而建成。同时在东塔前塑有天王、金刚;主殿两翼建有长廊,左、右长廊之前又筑钟楼、鼓楼;最外围环建精舍僧厨、崇垣复门。建成后的整个寺院称东塔寺,宝塔高耸,寺宇宏阔,成为当时平凉府城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淸代静宁进上王源翰有《平凉竹枝词》曰:“东关浮屠起七层,禅房罗列夜传灯。韩藩好佛人多化,处处经声处处僧。”清人赵汝冀亦盛赞大明宝塔曰:“七层突兀薄霄汉,八面玲珑射斗牛。眼界欲闻登绝顶,秦关百二望中收。”
    
    民国时期,塔内楼板楼梯被毁,无法攀登,塔院成为兵营,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此创办军事学校,培养抗日将士,附属建筑拆除殆尽。
    
    20世纪五十年代平凉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宝塔六、七层被震裂8-10公分,塔刹被震倒。
    
    1985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10万元对宝塔进行了维修。
—————————————————————————————————————————————————
其实距离平凉县城大概8华里还有一处始建于1927年民国时期,19孔略带弧形的石拱桥涵,名曰八里桥。八里桥每孔净跨5米,桥长121.8米宽4—5米。八里桥是平凉通往西北祁连及大漠的要道,见证了抗日战争的硝烟和解放战争人民军队的滚滚洪流!可惜八里桥在2013年的一场洪水中两次被冲垮断为三节,平凉是同事小时候生长、生活、学习过的地方,泾水河、八里桥更是她儿时嬉戏玩耍的场地,她迫切想知道八里桥的近况,我决定前往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八里桥曾是八里村通向平凉的要道,去年八月份冲毁,现在仍禁止通行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我们惊呆了,惆怅、失落,八里桥已经被完全拆除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也许此处在不远的将来会建起一座宽敞、坚固、壮观的新桥,这对八里村、对平凉人民来说是喜是忧呢?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下图为八里桥未被冲毁时的雄姿,十九孔的石质拱桥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去年冲毁时的场景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西面不远处新建的公路桥
平凉明代延恩寺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