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古建瞿昙寺国保第二批 |
分类: 名胜古迹 |

↑↓整个兰州的逗留时间在两个小时多点,在恋恋不舍中我们驱车赶往下一个省份青海省。这个西北游走下来,对祖国西北大地司机印象就是他们的驾驶习惯就像西北汉子的性格一样粗野,不但闪展腾挪,强超强会,随意变道,大家更是一致把转向灯当成了摆设,好吧,只能加倍小心了

↓丹拉高速两侧风景绝佳,我们一直在像下图这样的路上穿行,走过无数个隧道,这边的山体剖面都是红色的,构成成分属于“红色砂砾岩”,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附近著名的张掖丹霞地貌与之类似,雨后颜色会更艳丽

↓从将要走出兰州市区那一刻开始,天色已经放晴,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这种地貌更是光彩夺目

↓进入青海省,此次西域之旅最西的一个省份,粗略算了一下,至此,我的足迹已经涉及祖国的16个省市,正好一半,心情有点小激动


↓青海省的一个服务区,有很明显的藏族特色

↓在青海辖区内,我们走过了海东地区、西宁市、海南藏族自治州三个区

↓走过了贺兰山,我的下一个计划是吐鲁沟森林公园、衙门司,这属于祁连山系了。接近甘肃的红石镇我们出高速进入G109国道,并在海石湾我们向北拐入S301省道,S301省道两侧会集了大量的工业厂矿设施。有炼铁厂、采矿场和各类重工加工企业。频繁的车辆运输使道路不堪重负,路况极差。

↓道路狭窄,泥泞不堪、坑洼不平……全线道路均沿大通河河谷修筑的,道路一侧是大通河,另一侧是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可以说,是两山夹一沟!这时,鲁言才恍然大悟,他几年前曾走过这条路,对曾经的艰难程度更是记忆犹新,地道的魔鬼地段,今天的最终目的地是湟源。如果到吐鲁沟,往返4个小时也说不定,不但以下行程中的瞿昙寺去不了,即使湟源也是相当的困难,果断放弃,英明啊

↓返回后重登丹拉高速并在乐都镇下道直奔迤南的瞿昙镇瞿昙寺

↓去往瞿昙寺路边的景色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一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自明洪武年间创建迄今,已历600多个春秋。这座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

↓据说,瞿昙寺创始人三罗喇嘛选择这块圣地时,罗汉山松柏参天,瞿昙河畔杨柳荫浓,一泓清泉流于石山,水光接天,明彻半壁。瞿昙的意思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族姓。瞿昙寺始建于139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比北京的故宫还早十几年,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保存的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是青海省第二大胜迹。虽历经600余年,该寺古风犹在,被誉为“乐都小故宫”,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寺共有三个院落,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下图为山门的檐

↓山门内汉传佛教是哼哈二将,藏传佛教是以下两位,不懂


↓山门西侧

↓古道

↓由山门进入前院,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两座御碑亭。碑亭呈正方形,高14米,四面砌厚墙,辟有欢门,上履重檐十字脊。与十三陵的碑楼极为相似

↓碑亭的一层

↓碑亭内竖有明代洪武、宣德御碑各一通

↓御碑的碑座



↓碑亭之后依次是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


寺内现存明代汉藏文对照御制碑,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蓝花瓶等许多珍贵文物。可惜殿内均禁止拍摄








↓宝光殿居中院后部,面积约4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砌砖墙,四面围明廊


↓隆国殿,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为辉煌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顶,高16米,宽7间,深5架。大殿雄峙于3.2米的花岗岩台基上,前面是束腰式月台,左右设踏垛九级,四周为玉石栏杆。大殿四面设明廊,两山和后檐砌砖墙,前檐的明间和两次装四抹隔扇,形制与北京十三陵长陵棱恩殿外檐装修同出一辙,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隆国殿之前的院落

↓高大的月台

复杂的斗拱


↓隆国殿右首(南侧)是钟楼,可以登临,楼内悬挂宣德年间铜钟一口




↓钟楼南檐

↓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目前仅存残垣断壁。

↓站在钟楼拍摄宝光殿

↓隆国殿


↓隆国殿左手(北侧)是鼓楼,未开放,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厢廊内有壁画约400平方米,技法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

廊内禁止拍摄,以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游览时间只有短短的1小时,并未能细细品味壁画的内容
前一篇:大雅十六沟,秀美京娘湖
后一篇: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