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浮屠
爱浮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440
  • 关注人气:7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2014-09-17 07:40:15)
标签:

古建

嘉应观

国保

杂谈

分类: 名胜古迹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坐落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造嘉应观耗资 288万两白银,是中国历代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嘉应观在1963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06月25日,嘉应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嘉应观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个人认为御碑亭、中大殿为重要看点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嘉应观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
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山门正门两侧的石雕假门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拱形山门两侧的石雕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龙头都被游客磨亮了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山门后就是御碑亭,御碑亭酷似清代后天冠,内立雍正皇帝亲自撰文书丹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雕龙,底座为蛟,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下图为御碑亭相关介绍,体量如此巨大,如此高规格的铜碑是本人第一次见到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御碑亭内高4.3米的铜碑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二十四龙缠绕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碑额部分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碑身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底座为独角兽,下图为正面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独角兽侧面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独角兽后面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钟鼓楼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清代模仿秀,美女令人眼前一亮啊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严殿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相关介绍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嘉应观”三字为雍正御笔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殿内梁架结构,古色古香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殿内的画像砖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严殿后为主体建筑中大殿,中大殿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副龙凤图,为纯满族风格,堪称一绝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殿内正立“钦赐润毓”金牌,经考证“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予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皇帝的皇叔,是嘉应观的首任主持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藻井彩绘六十五副龙凤图,为清代原始彩绘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图中龙腾凤舞,姿态各异,色泽如新,是典型的前清满族艺术风格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更奇特的是这个天花板不见蛛网,不粘灰尘,鸟虫不进,所以当地老百姓把中大殿叫做“无尘殿”。民间传说,因为该殿内藏有避尘珠,才有如此效果。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天花板是檀香木的缘故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中大殿侧照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高大挺拔的油松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中大殿后为恭仪亭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恭仪亭后为嘉应观最北的建筑-禹王阁,禹王阁最具看点的就是齐缝墙了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很绝的齐缝墙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禹王阁侧拍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樨头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侧路的道台衙署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御碑亭、严殿、中大殿合影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侧拍山门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南院的戏楼
武陟县嘉应观(国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