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承德国一普宁寺普佑寺 |
分类: 名胜古迹 |

游览完普乐寺,导游小李打车带我们赶往下一处外八庙景点——普宁寺(普佑寺)。普宁寺始建于1755年,196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普宁寺被评为我国首批4A级佛教圣地。普宁寺是外八庙宗教活动的中心。

寺庙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既有金碧辉煌皇家寺庙的宏大规模,又是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普宁寺是乾隆时代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是一所汉藏结合的寺庙。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结合的相当完美。

普宁寺位于山庄外的十二座皇家寺庙的中间位置,其余十一座寺庙排列在它的西南 东南两侧

建造背景: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冬十月,厄鲁特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次会盟,乾隆仿照康熙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建立多伦汇宗寺先例,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喇嘛寺。普宁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远太平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下图为导游图,普宁寺内最著名的看点是供奉在大乘之阁内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此尊金漆木雕大佛通高27.21米,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用松、榆、杉、椴等坚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约110吨,高大雄伟,比例匀称,雕工精细,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雕像。

普宁寺属藏传佛教中黄教的寺庙,座北朝南,建筑在山坡之上。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是典型汉式伽蓝七堂式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二楼 天王殿 东 西配殿和大雄宝殿

↓山门和天王殿之间院正中坐落碑亭,亭内置御制石碑三通。碑文分别为:普宁寺碑文、平定准葛尔勒铭伊梨之碑、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梨之碑。

↓这三通碑文分别记述了兴建普宁寺的渊源、清政府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充分展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国家。

↓此三块碑刻均为乾隆御笔,下图为其中的“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梨之碑”

↓碑亭北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剪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内主供有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以及护法神韦陀像

↓天王殿前左右相对为钟,鼓二楼,天王殿东西砌腰墙,辟门,组成普宁寺的第一进院落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

↓台阶中央铺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

↓殿前的月台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

↓站在大雄宝殿前月台之上拍摄的天王殿

↓大雄宝殿顶部大脊置一铜制鎏金喇嘛塔

↓石阶两侧的石雕护栏

↓二进院落内的法器

↓四角的“螭”首

↓大雄宝殿后为藏传佛教建筑,沿台阶上到顶部为南瞻部洲,南瞻部洲后即为主体建筑——大乘之阁

↓沿此台阶上到南瞻部洲

↓寺院的后半部式是按照西藏桑鸢寺建的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观的藏式曼陀罗,以大乘之阁为中心,从外观上看,前面六层,后面四层,左、右两侧各为五层,各面的层数虽然不同,但阁内却只有三层,而由下到上,逐层回收。第二层和第三层为回廊,中间形成一个空井,供奉木雕观音菩萨像,构思巧妙。下图为前面观

↓下图为侧面观

↓下图为从大乘之阁北侧北具芦洲殿拍摄的大乘之阁后面观

↓大乘之阁前的丹哔石

↓大乘之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高36.65米



↓殿内通高27.21米,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殿内禁止拍照,菩萨照片为网上当来





↓寺院的后部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建有藏传佛教风格建筑,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巧妙灵活,体现了喇嘛教的宇宙观,具有浓厚的喇嘛教色彩。


↓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

↓大乘之阁前面的南瞻部洲




↓喇嘛塔

↓喇嘛塔

↓大乘之阁一角

大乘之阁一角

↓可俯瞰到远处的棒槌峰





↓由此可登顶大乘之阁后的北具芦洲殿



↓从北具芦洲殿拍摄的大乘之阁

↓从高处看,大乘之阁在第五层的四个角上,各建有一个四角攒尖式的屋顶,上置鎏金铜宝顶。在第六层的正中,又修有一个四角攒尖式的屋顶,顶上同样安有一个鎏金铜宝顶。这五个四角攒尖式屋顶,都铺着黄色琉璃瓦。它们和鎏金铜宝顶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辉煌灿烂。这五个攒尖顶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曼陀罗。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





↓大乘之阁四角有喇嘛塔四座,下图为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从普宁寺可进入普佑寺

↓普佑寺现主题建筑已毁,仅存部分侧殿
前一篇:承德普乐寺(国一)
后一篇: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