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报恩禅寺

标签:
寿县寿县报恩禅寺旅游 |
分类: 名胜古迹 |

↓寿县的城内东北隅。旧志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洪武年间改今名。宋天圣间建阿育浮图(塔)。其规模“前有浮图高数丈,中为殿,殿后为阁,左右为廊,为法堂,为丈室,为钟鼓楼”。

寺前展板

1956年11月20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报恩寺泥塑十八罗汉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62年县博物馆移至寺内,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寿县报恩禅寺泥塑十八罗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前巨大的照壁上伟人的书法,很滑稽

报恩禅寺山门


↓山门后为宋塔遗址,宋塔,即旧说之“阿育浮图”,因内置“舍利”,亦称“舍利塔”,以“舍利”为其精神支柱。原位于寺院正中,在全寺组群中占有重要位置。周回120尺,高 150尺,呈八角九级。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塔倾,存三级。释莲谷西华曾作短歌述其事。歌曰:“东禅寺前塔,高陵太虚中,天圣四年建,同治元年 倾,塔中露石匣,但云熙宁庚戌八月念六日,白骨葬于斯。”

↓今见塔下《地宫壁记》知,塔筹建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寿春县 尉陈助、寿春县主簿权知县事王?、监寿春县盐酒税朱升3人署名的《地宫壁记》撰于天圣七年岁次己巳闰二月十五日,塔内石匣盖刻有“天圣九年”字样,可知塔 建成于天圣九年(公元1031)。1977年拆除残塔所出之石匣,当是同治元年塔倾后移入之匣。匣内有一木胎漆盒,盒内存装有碎身舍利的银瓶,银瓶四周放 十个形状各异、色彩有别的玻璃瓶,瓶内均有舍利。今宋塔虽仅存地宫,但作为胜迹,宋苏轼“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岗”,明杨复“三十里看云外影,几 千灯照月边门”的诗句,仍可给人以遐想。

地宫后为天王殿

天王殿后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大殿为中进。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大殿遭火毁,今存大殿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由准提庵僧际清倡资重修。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 年)复修大殿时,建毗卢阁于殿后,移山门于中,形成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基础渐次升高,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为一中国传 统寺院的建筑群。

大雄宝殿前的两株千年银杏树

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

两株银杏树皆有1300年的树龄

修建于乾隆41年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

殿内十八罗汉为省保单位

殿内十八罗汉




这尊就这样支撑了好几年了






大雄宝殿基本为原物,下图为前廊的石质立柱


墙上的砖雕

↓大雄宝殿后面是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复修大殿时,建造的毗卢阁。建国后,初设粮站于寺内,毗庐阁作粮库时涨倒。现存为近年复建

游览完毕,返回

这两株千年银杏树见证了报恩禅寺的兴衰,站在树下,有时空错乱的感觉

↓最后再介绍一下,我们当时是从北城门去的报恩禅寺,老城区嘛,交通混乱,而且会、经过集市,故我们选择步行,3华里的路程,说远不远,说近绝对也不近,尤其是对于经过几天的游玩,相对疲惫的我们,步行大概需要20-30分钟的样子吧。为了节省体力,更是为了节省时间,回城我们选择了电动三轮。其实大家可以绕内城的环路到禅寺的东侧,下车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虽然没有像样的路,车过不去,但行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前一篇:寿县清真寺(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