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云湖、玉珠泉、五峰山、明德王墓——2014.1.5济南游(一)

标签:
玉珠泉五峰山、明德王墓崮云湖文化旅游户外 |
分类: 行行摄摄 |
周日,本计划一车四人,因故只有我和两位姐姐同游。晨5:20起床,加满油,6:00动身,高速出现团雾(霾)。
↓路线完全由我定,有山、有水、有人文、有爬山休闲。图一为计划中第一个看点:玉珠泉(济南号称泉城,境内大小泉水有几百处,城内的看了不少,城外的能顺路收的也收了),因临近崮云湖,故顺路一览
↓计划中的第二处看点,五峰山,为道教名山,于2000多年前就开发了,开始是佛教圣地,后改为道教圣地;第三处看点:明德王墓,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朱见磷及其嫡系子孙的封号
↓计划中的第四处:檀抱泉,古青檀树令人震撼。第五处:灵岩寺,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位居首位。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五峰山、灵岩山、泰山”并称“鲁中三山”,我这2014年第一游,走了其中的两座,至此,鲁中三山已经全部留下我的足迹
1、崮云湖
↓湖堤的垂柳
↓崮云湖偎依青山,景色深秀。薄雾中,北侧的崮云山若隐若现
↓姐说喜欢逆光下的湖堤
2、玉珠泉
↓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著录,称“在崮山南三里许,出山崖下,状如井筒,水与地平,深不过二尺余。虽大旱,河井皆干,而此泉不竭,附近数十村庄、崮山驿马皆需此水。灌溉近泉地数十亩,不费人力。”水势至今依然。
↓水自土崖下三眼碗口粗的洞穴中平地流出,清冽甘美。北流10余米,汇入一石砌长方形池,再从池壁溢水口泻出,沿小溪东流,入崮云湖。
3、五峰山
↓生命之树在石缝中倔强的生长
↓五峰山山门附近,雾霾有所减轻
↓五峰山导游图,既然是户外健身、观光之旅,爬山是必须的,箭头为所走路线,蓝线为上山路线,红线为下山路线,旅游者基本都是原路返回,我们是近一段时间来第一批走大圈的游客,以至于下山后被紧锁的大门关在景区外面将近20分钟(既入不了景区也出不来,您想去吧),后来叫来工作人员开门才得以重新进入景区
↓好吧,有着如此悠久历史的五峰山有何值得称道之处呢?下图为元代照壁,简约古朴,元代琉璃组成的莲花图案,经过800多年的风雨浸蚀,仍然栩栩如生,金碧辉煌
↓汉武帝、万历帝、顺治帝曾经走过的“皇宫门”,为三门四柱木石结构重檐歇山顶牌坊
↓午朝门前的古代石桥
↓明德王的避暑行宫遗址前对望的石狮
↓万历帝的御碑
↓五峰山碑刻众多,下图为最奇特的一块碑,碑文有三种文字,碑文下是人形线刻
↓公孙树,即银杏树,TVB剧《八仙过海》曾在此拍摄。银杏树的果实一般都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有收获,常常是爷爷栽树,孙子摘果,所以就叫公孙树。而这里的公孙树枝繁叶茂,树围6.5米,浓荫可蔽半亩,而且是雌雄同株,世间稀有,被誉为“银杏之王”。
↓清冷泉,济南72泉之一,因清泉激石,泠泠作响而得名。水自岩壁石雕龙头口中流出,落入边长0.8米的石砌方池。尔后,一脉经溢水口西流,穿石桥入“玉女盆”;一脉至玉皇殿前石桥下水池。济南的泉水冬暖夏凉,不会结冰,我看到的泉每个池里鱼儿都在悠闲的游来游去
↓清冷泉东侧台阶上是“清泠亭”。清泠亭是专为“清泠泉”而建,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是供道家之人们休闲、赏泉的地方。亭子的四根石柱上写着“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的佳句,揭示了人们向往清静雅典的环境和休闲舒心的生活。
↓一处有趣的景观——树抱石,不知在树缝中放上一块石头,多长时间才能长成这样呢?
↓“保国隆寿宫”始建于元代之前,明末清初毁坏,1997年修复,是一座三门四柱式石坊,造型古朴
↓石坊后面是91级小天梯
↓天梯尽头的“三元殿”,供奉尧舜禹
↓走过三元宫,就开始爬山了
↓山路中的一块崮型巨石
↓五峰山,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山之腰,有五座小山头,依次名曰迎仙峰、望仙峰、会仙峰、志仙峰和群仙峰,这几座山头我都走过了
↓山高人为峰,这就是山顶的平台
↓下山的路,走东侧的大圈路线,路程远了许多,不过路况尚佳
↓青龙吊桥
↓归途中捡得的古代先人的日常生活用具,您帮忙看看,我觉得不像自然之力所为
4、明德王陵
↓几百年前的古人用泥巴、碎石修筑的陵墓内外罗城城墙(墙并不歪,是我拍歪了)
↓下半部分外墙粘贴的山石已经脱落,露出城墙的真实面目,几百年过去了,仍光艳如新,令人啧啧称奇
↓不要担心这瘦弱城墙会不牢固,能够几百年屹立不倒,我站在上面当然也不会有啥意外
↓1993年元月22日,长清县五峰山南麓的明代四号王陵被盗,济南市文物处于2月8日至4月中旬进行了清理。目前,7座德王墓全部被盗
↓金刚墙上面的石刻,藩王是有资格用龙形图案的
↓云纹
↓本来以为大冬天去的,很可能墓室内结冰,可以进去看看,想不到人家墓室内积水基本算是终年恒温的,哎,用闪光灯打一张,可以看到由外室进入墓室,左右为两个墓室,算是两室一厅的格局(没有耳室和侧室)。两墓室应为德王夫妇所分享,西侧的墓室内隐约能看到棺床。
↓德王墓所处位置极为偏僻,如果没有这位张姓大哥的指引,是万难找到的,据说有人来过三次寻而不见,我很幸运,有对此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小纸条告诉我,我把大哥电话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