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史公塔(北坛塔)

标签:
山西古塔古塔介休史公塔北坛塔旅游 |
分类: 华北古塔:晋蒙 |
↓北坛塔,又名史公塔,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北坛路中段北坛公园内。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介休人为纪念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县知县史记事的兴学赈饥事迹而建
↓塔主资料:史公名记事,子义伯。明万历年间进士,陕西渭南县人。万历二十四年任介休知县。在任四年,带领民众修渠凿井,整顿水规,建立学馆,亲临授课。大旱之年,捐出自己的俸禄,动员富户出粮赈济灾民。由于他曾有意在“城外西北角建一塔可壮形势”但没有来得及实施,一百五十多年后,当地人思史公之德,集资建塔以示纪念。史公在介期间,因见当地人过于奢华,崇敬佛教,市利而少知教子,开办发旨在正风和育人的育才馆,亲自编写刊刻了《正俗》、《训蒙》、《四礼辑要》、《五刑化愚图》等通俗教材发动社会兴学集资。由史公创建的绵山书院从明万历年一直办到清未,于1902年改为介休高等小学堂。
↓史公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塔建35米,塔刹、覆盆饰以黄绿两色琉璃,外观雄浑秀丽,金碧辉煌。古塔每层四面均开砖券窗户,有木梯、台阶可登顶远眺
↓史公塔坐北向南,以下几图为史公塔东南侧各层
↓可以看到从第二层开始,每层各面均辟窗或龛
↓隔龛四面设有龛制细瓷观音像
↓最近一次修缮保存了原貌,在清塔中应该算是精品
↓明显沿袭明塔的特点
↓北坛塔上面几层,据资料记载塔顶长有银杏树,每逢有银杏坠地,人们视之为仙物,争先捡吃。估计最近一次修葺时银杏树已经移走。
↓最上面两层的观音像是平行而置的,并没有错开
↓古塔的正面南面(有点转向,当时总感觉面东)
↓现在也是已经不让攀登,一层南侧塔门上有砖雕仿木小门楼,每面算上塔角共五组斗拱,上为迭涩塔檐
↓二层塔门旁有对联一副
↓上面几层,斗拱组数逐渐减少
↓各角挑檐均设有兽头,下挂风铃
↓下面从各个侧面欣赏古塔,下图是南侧面
↓西南侧面
↓西侧面
↓西北侧面
↓北侧面
↓东北侧面
↓东侧面
↓东侧面和东南侧面
↓东南侧面
↓现古塔位于高台之上,塔基为砖石结构
↓塔基上刻有植物、花鸟、瑞兽、云纹等纹饰
↓有铁质台阶通向塔门
↓塔基部分
↓束腰处的麒麟、龙虎、朱雀等雕刻
↓塔门上的砖雕仿木小门楼雕工是一丝不苟
↓塔铭和小门楼近照
↓有山西大院民居的风范
↓“史公塔”塔铭左侧有“乾隆戊辰···”字样,还是当初修建时的原物
↓二层的塔门
↓上联“气象万千”是原物,两侧的对联按原貌修复,分别为“远视汾水通地脉,高联霄汉杰天灵”
↓塔角的迭涩塔檐、转角斗拱、垂花
↓塔身上一处小的造型
↓仰角拍一张
↓陶瓷观音坐像,可以看出为龛式,和塔室并不相通
↓几组斗拱
↓站在古塔跟前仰视古塔,下图为正面
↓西南侧面
↓背光侧
↓资料记载塔后有诸葛亮庙,现在是“胜国寺”
↓胜国寺内建筑比较紧凑,清代为主
↓散落在北塔公园角落里的石刻,应为前朝寺庙内遗物
↓下图为从北坛路对侧用200MM长焦拍摄的古塔
↓拉近点
↓龛内的陶瓷观音像
↓一处塔门
↓塔檐
↓最上面一层
↓最清楚的塔顶照,塔顶饰以黄绿两色硫璃,塔刹寝盆用黄硫璃,配以绿硫璃垂脊
↓从这个角度拍古塔有点意思
↓从介休城区图可以看到古塔的位置
↓介休县城内宽阔的北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