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保单位平遥双林寺旅游 |
分类: 名胜古迹 |
三晋大地,古代寺庙星罗棋布,其中平遥古迹双林寺堪称艺苑奇葩,彩塑名扬海外,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誉。早在1988年就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度地图标示为“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其实称“彩塑博物馆”也当之无愧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宋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
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先介绍中路的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娘娘殿(部分释迦殿、大雄宝殿照片来自网络)。进入院内会有这么一座千手观音泥塑,露天安放
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此为“双林寺”命名之义。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下图为围墙外的国保碑
镶嵌到围墙上的省保碑,早在1965年就被评为省保单位,不知寺内泥塑大部分保存较好是不是和此碑有关
夯土城墙的入口
进入拱券形山门,正面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廊檐下塑原名雕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
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
站在夯土围墙上拍摄的天王殿
弘治年间的琉璃
近观天王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
明间檐下挂一道光年间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
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
四大金刚雕像
经历几百年的风云侵蚀,人为破坏,部分已经腐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修复泥塑需经过多道首先,甚至上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会的批准
天王殿的明间木建结构
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
从侧面进入
天王殿的悬山部分
天王殿背侧的观音造像(以下殿内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殿顶正脊的琉璃
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
释迦殿介绍
前廊
木柱
木门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
基座部分
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
镇国寺用的是壁画,双林寺用的是泥塑,整体高了一个档次
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局部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穿过释迦殿,下一进院落中路是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
道光年间的牌匾
斗拱
前廊的木柱
天簊部分
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
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
基座上的小品泥塑还是蛮有特色的,下图为四个顽童与弥勒在嬉戏
双狮挣绣球
四角的力士
鸟
龙蛇争霸
穿过大雄宝殿,中路最后一座建筑是娘娘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