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洪谷寺塔林、千佛洞石窟、唐代大缘禅师摩崖石塔

标签:
安阳古塔古塔洪谷寺塔林大圆禅师摩崖石塔千佛崖石窟 |
分类: 华中古塔:豫鄂湘 |
上图为独处的一处石塔残件,上写“普同之塔”,应为墓塔的一部分
一、明代谢公渠
由洪谷寺向北是明代谢公渠,谢公渠首在洪谷里沟瓮峪之下,引洪谷河泉水出山,此渠创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创始人是当时林县知县谢思聪,故名“谢公渠”。沿洪谷北崖曲折东流,出山后,至辛安北山村入池,长18华里,为辛安等40余村饮水所赖,是林县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为了防止渗漏,渠道全用石槽连接输水,天长日久,水槽也被水流磨光。现在渠之上游仍存约2里长渠道,为附近北庵沟等村饮水灌溉之用。红旗渠其实也是受到了谢公渠的启发才开凿
二、洪谷寺塔林
2000年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洪谷寺向北越过谢公渠,沿山中自然小道可至。也可沿谢公渠前小路一直西行,到达水潭处沿石阶右拐爬上小山坡即是,我走的是后者
洪谷寺塔林在文革时期破坏比较严重,多数被推倒,塔身构建散落一地,经近年来保护性恢复及整修,目前较为完整的有七座,其余塔构建难以拼凑,最西端还可看到两处方形砖塔遗迹残存。据资料,此处塔林多为金至明代洪谷寺高僧的墓塔,很多已无塔铭,只有几座可依稀辨别塔主,下面自西向东走
第二座:金代宝公石塔
金王庭筠《五松亭记》云:“惟洪谷宝岩寺为独完,寺创于高齐天保初,至本朝泰定(应为大定)中宝公辟为禅居。”记中所说的宝公即高僧法宝(1114—1173)。法宝,俗姓武,河北磁州人,聪明超绝,胸怀不凡。大定年间(1160—1170)于滏阳(今河北磁县)造仰山寺,寺建成后,朝廷赐“大明禅”额,殿宇华丽,雄居诸方。大定十一年(1171)游洪谷寺,寺僧法温请宝公主持此寺,在他的经营下,该寺“钟鼓清新,林泉改色,始为天下闻寺”。大定十三年十月,宝公圆寂于洪谷寺,享年59岁。
第四座的覆钵塔身也是新的
第五座:‘开山第一代勍和尚之塔’,为元朝宪宗年间(1258)洪谷寺大和尚墓塔
塔铭依稀可辨
塔座有拼凑的嫌疑
塔座部分
覆钵塔身部分,塔铭可辨
三、隐庵
位于千佛洞东侧,为自然岩洞,得名北宋年间,即公元1086年前后,东西长14.3米,南北进深13米,高6米。《嘉靖彰德府志》载:“拱翠峰下有僧院,曰宝岩院,在院之东有隐庵,半山间小径萦迂,上至大石崖下,可容数百人。县令钱景允葺治窗牖(yǒu),以憩游客。”
1992年,安阳市旅游协会会长段长山和当地群众筹资,开发旅游资源,在洞外砌筑平台、围栏、踏道,在洞内以砖铺地,建立神台,上置从河北曲阳县雕刻的汉白玉佛四尊,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后为观音佛。佛左侧为男供养人,右侧为女供养人。
洞门两旁石柱上有联,上联为:“天上龙华日月星地下龙华水火风”,下联为:“人身龙华精气神三才配合天地人”。为前朝遗物
四、千佛洞石窟(国保第七批)
北齐千佛洞石窟,唐时称龙华浮屠,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进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录。
石窟位于洪谷寺东北崖山腰上,坐北面南,洞外以青石砌作单层塔龛,东西长3.97米,檐高2.67米,门楣上两侧檐下分嵌两方造像题记,东侧题记为:“大齐武平五年于洪谷寺东四百余步,名山之侧,遂造大石像一躯,并二菩萨、阿难、迦叶等。”西侧一方刻有比丘僧员操于唐乾封元年(666)敬造龙华浮图一所,并《观音金光明经》一偈,《无量义经》半篇,写经言于石。
洞内外共雕大小佛像128个,最大的2.78米,最小的仅16厘米。后壁中间雕阿弥陀佛,高2.78米,头手均残,有身着袈裟,结咖趺坐在束腰莲座上,旁立二弟子,头手皆残。
外侧为二协侍菩萨,头残,颈饰项圈,袒胸,披长帛,赤足立于束腰莲座上。
壁龛上小型佛像雕刻众多
莲座处也有
大佛上顶部浮雕二飞舞的供养人,头束高髻,袒胸着裙,手捧供果。
照片太暗了,应该P一下先
凑合看吧
据资料:大佛头东侧后壁刻有“张商英结缘来此”7字,为宋元佑五年(1090年),时任开封府尚书右仆射的张商英游此题书。西壁右侧上部嵌砌唐刻《金刚经》二方,下边一方前刻《金刚经》,后刻《无量义经》半篇,东壁南侧上方刻《金刚经》,下一方前为《妙法莲花经》,后刻《金光明经》。这个看不到的
斑驳的省保碑,看着这个费劲啊
洞外东崖壁上刻“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大齐武平五年八月建”。记载了千佛洞的初凿年代,此题记为隶书,是林州市境内至今发现最早的石刻。
洞门拱圈之上,洞门两侧也雕有佛教造像
洞门拱圈面上凿3龛,中龛较大,为阿弥陀佛,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外侧为协侍菩萨。
两侧的造像
五、大缘禅师摩崖石塔
高处那座体量较小者是大缘禅师摩崖石塔,省保单位,凿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
此塔凿于一浅龛内,通高0.77米,塔雕大缘禅师像,结跏趺坐,作禅定状。浅龛外左侧有摩崖题记一方:“故大缘禅师,俗姓李,潞州潞城人也。春秋五十有八,夏腊二十有六,至贞观二十一年岁次丁未十月甲寅朔十八日辛未,卒于林虑山洪谷寺。弟子惠觉等慕师生存之日,镌记灭后之名,重取灰身,建塔于此,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题记左下方尚有7字,分作3行:“成智囗是亲弟子”。
大缘禅师石塔之南稍低处凿有一较大的摩崖石塔,塔通高2.65米。大塔雕饰细腻华丽,惜无文字可考,从造型风格看,应与大缘禅师摩崖石塔时代相同。
下部为两层方形基座,正中凿龛,龛门两侧刻滚龙柱
塔上有五层方叠形涩出檐,檐上为覆钵、华盖,覆钵上雕两宝珠
西边10米处,又有两座塔,一塔面朝南,一塔面朝东。面东之塔像是个“半拉子工程”,是个未完成龛。
省保单位文保碑
面东之塔内部
空空如也,无任何文字、图案雕刻
大概看出它分上下两层,上层刻一单层塔,塔檐之上,分刻男女供养人各一。
下边为一圆拱形门,旁刻两个金刚力士,右侧力士裸上身,下系战裙,双手举金刚杵,披巾绕于肘部下垂
左边力士持剑,好像穿着铠甲
面南之塔保存完好,刻于一线刻圆形龛内,线刻龛高280厘米,宽195厘米,塔身正面开一圆拱形门。
相关介绍
塔身之上,为叠涩五层,反叠涩三层,叠涩檐之上,为束腰形刹座,刹座之上,置变形山花蕉叶,覆钵上刻几道阴线,其上置绶花,再上为一颗硕大宝珠。这是一座骨灰塔。
八层迭涩檐和塔刹部分
塔龛部分
龛内也是空空如也
保存相对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