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韩魏公祠和昼锦堂(国七)

标签:
石刻碑刻国七国保单位河南 |
分类: 名胜古迹 |
安阳近代史上有三个名人,崔铣,郭朴,韩琦,这个“韩魏公祠”纪念的韩魏公就是韩琦。韩魏公祠游称,韩王庙、韩忠献公庙、也称魏公祠。庙建于宋,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大殿系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毛际可主持重修,我朝也曾经修缮,WG中,魏公村曾做为小学来用,所以建筑能保留下来,现祠内建筑除我朝挑梁重修外,墙、柱等均为前朝遗物。
韩魏公祠景区由魏公祠和昼锦堂两部分组成
东厢房的石刻陈列室,主要是陈列历代碑刻,可惜只能在外面观看
主体建筑为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盖,面宽3间,长10.8米,深9.6米,高7米,山墙厚0.5米,有4根上角石柱,柱高3.15米,额有花卉彩绘,殿前带月台
我朝的重修史,这个世纪韩王庙的保护工作才进入正轨
殿内匾额
慈禧太后那个老刁婆的匾曰:器博道闳
主殿的两架结构
韩琦塑像
这是东路的昼锦堂,昼锦堂的山门面向公路
文保碑,国七碑还未树立
文保碑背面
碑亭
此碑号称“三绝碑”,算是韩魏公祠景区的镇区之宝
“重修宋忠献王昼锦堂碑亭记”碑
“昼锦堂记”碑,及“三绝碑”
另两通在后面
碑亭外复制的“昼锦堂记”碑,复制水平相当高
韩琦墓志铭陈列室
原“昼锦堂”最后面的建筑“奎楼”,未大修
院内800年高龄的古槐
商王庙,“商王庙”碑为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所撰
———————————————————————关于韩琦—————————————————————
宝元二年(1039年),面临西夏对北宋不断侵扰,朝内出现一股屈辱求和的势力,平民百姓也人心不稳。韩琦针锋相对,切中时弊地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七条建议,即“清政本,念边计,擢良贤,备河北,固河东,收民心,营洛邑”。强调这是当务之急。他还针对当时社会上种种弊端,大胆地提出了在政治经济上拯救危难的八点改革措施,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宫,去冗食”。这些建议和措施,均得到了朝廷的采纳,使宋室转危为安。所以欧阳修称赞韩琦“可谓社稷之臣矣”。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对朝政官员进行了调整,韩琦和范仲淹等人辅佐朝政。他们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仁宗帝对此大加赞赏,并将其中大部分内容以诏书的形式颁发全国施行。史称“庆历新政”。
韩琦任武康节度使时,在边境驱走了契丹族人,并立石为界,派兵防守。他还争得朝廷的同意,把边界的地方划为禁地,让军民共同开垦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河东土地9600顷,不仅解决了这一带军队的粮食问题,而且还救济了部分饥民。
宋仁宗崩,由他的养子宋英宗继位,但因他年幼有病,故皇太后垂帘听政。韩琦辅佐英宗,“两建皇储,诚格两宫”。起初,太后以英宗有病、不能料理朝政为名,行长期专权之实。而英宗越感太后无恩。韩琦便分别做工作,对太后说:“病本来就是人生的,孩子生病,做母亲的怎么能不容呢?”致使太后将大权交给了英宗。尔后又对英宗说:“自古以来,圣帝明王不算少,为什么独称舜为大孝呢?难道其余的都不孝顺吗?父母慈爱而做儿子的孝顺,这是常事,不足称颂。只有在父母不慈爱自己时,儿子仍不失孝,才可称颂啊!只恐怕你还没有尽到孝心呀,做父母的哪有不慈爱孩子的呢?”英宗听后非常感动,故很快就前去太后处请安。从而使两宫免遭分裂。
韩琦身居要职,大权在握,却待人忠厚,作风朴实,平易近人,遇事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并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所以很受下属尊敬。也常常有人恭维他,但韩琦每遇恭维,便正色回答说:“这是仁宗圣德神断,为天下计,还有皇太后内助有力,臣子何舆焉。”
到晚年,韩琦趋于保守,在任相州知府时,曾于安阳修建昼锦堂,作为读书的地方。著有《安阳集》等著作。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病故,年68岁。百姓哭之甚恸,朝廷也辍朝三日,为他治丧。宋神宗琢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并谥“忠献”。宋徽宗又增封魏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