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赵佗先人墓(省保)

标签:
赵佗赵佗先人墓古墓河北省保文化 |
分类: 名胜古迹 |
石家庄市北郊有个村子叫赵陵铺,既然叫赵陵铺,就应该有姓赵人家的陵墓了。这几位姓赵的人就是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的先人。先简单说一下赵佗,秦始皇统一南粤后呢,派赵佗去岭南执行任务(赵佗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南下的汉人)。赵佗趁机割据为王,称“南越武帝”,开创了南越国几百年的基业。赵佗在位时间长达67年,直至西汉建立,享年101岁
赵佗先人墓建于西汉文帝时期,为文帝刘恒为感化南越王赵佗所建。由于年代久远,墓群遭到严重损毁,现仅存封土两座,当地人称之为“马鞍山”。
据了解,墓群依傍滹沱河边,原有墓冢72座,
一座座封土此起彼伏,首尾相连,蔚为壮观。墓区内植被丰富,翠柏掩影,灌木丛生,每到秋冬季节早晨,墓区上升便会升腾起如烟似缈的云雾。故有“烟树苍茫锁赵陵”之誉。
《获鹿县志》中载有一首明朝诗人杨睿描写旧“获鹿八景”的诗句:“灵岩隐动自天成,抱犊峰岚瑞蔼宁。雨过海山石柏现,云开横岭翠屏生。残碑剥落遗韩庙,烟树苍茫锁赵陵。更有龙池施夜雨,鹿泉水涌若珠倾。”其中,“烟树苍茫锁赵陵”一句,就是描述昔日赵佗先人墓优美景色的。
明朝梁梦龙有一首诗叫《赵佗先人冢》,专门抒发了登临赵佗先人墓的感怀:
高冢叠叠列道旁,尉佗南粤久称王。
功成七郡归真主,事去千年留故乡。
每每读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缅怀这位两千年前一代明君的丰功伟绩。
赵佗一生有两大功绩,一个是开拓了岭南地区,建立了岭南第一个封建王国——南越国;一个是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先后两次归汉,使岭南百越之地归入中国版图。
当时中国的脚趾头越南应该属于南越国管辖范围内,所以赵佗也是第一位统治越南的中国皇帝,也算是越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个证据吧,看到这位猛人的铜像,不禁肃然起敬啊
这应该是赵佗祠之类的吧,没有进去
祠前有古树两棵
“西汉南粤王赵佗先人之墓”
从这开始登墓了
经过千百年来的风剥雨蚀,仙人墓只有现在这样大概3、4米高的样子
绿色相当养眼
三位先人
另一位坟冢
古墓围墙外的碑刻
现在赵佗先人墓已经开辟为公园,公园内的假山石
男耕
女织
赵佗公园北侧的近代人造摩崖
闲暇时进来转转,四处看看还是不错滴
赵佗相关:
同时,赵佗还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自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共在位67年,从前208年开始担任南海郡尉算起,实际统治岭南地区81年之久。比一般认为的在位时间最长的清朝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共61年)在位时间还要长。
据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开始着手平定岭南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愤恨和反抗,很快被杀死。后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一起征抚。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二人于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前208年任嚣去世,赵佗接任南海郡尉,他采取封关绝道、北拒中原楚汉义军的政策,于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统一了整个岭南。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市)。南越国疆域东面、南面濒临南海,西面、北面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西南到达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据有“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
为开发岭南地区,赵佗在文化上积极推广汉字,传播中原汉文化,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等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过去越地“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的方法,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和睦。
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说明,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地区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文字和冶铁业。南越国是岭南文明的奠基时期,赵佗创建南越国,使得岭南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原始社会分散的部落统治,一跃而入封建社会统一有序的治理状态。
历史上有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与怀念。曾有一个故事记述了赵佗平定开发岭南的艰辛与智谋。赵佗平定南越时,遇到了秦时最强悍的古蛮洞部落。古蛮洞人善于制造弓箭,他们制造的“锢箭”杀伤力极大,一下子能射穿十几个人。“赵佗畏之”,苦思破敌良策。古蛮洞蛮王有个女儿叫兰珠,不仅长得美丽无比,还特别精于制造弓弩。于是,赵佗派他的儿子入赘到蛮王家。不到三年,便学到了兰珠制造强弓的诀窍和攻破硬弩的办法。赵佗再次起兵攻伐,一举夺下古蛮洞,降服了蛮王。后人赋诗赞说:“赵王父子开边界,赖种兰珠一朵花。铜弩三千随婿去,女儿心太为夫家。”
赵佗的另一大功绩,就是以南越归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很快平定了包括项羽在内的中原各股军事势力。公元前196年,派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说赵佗归汉。陆贾一句“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说得赵佗潸然泪下,遂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印绶,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刘邦去世后,吕雉弄权,把南越当成野蛮人对待。吕后派人到赵佗老家真定,掘了赵氏父母的祖坟,诛杀赵氏宗族兄弟多人,并多次派兵讨伐南越。被迫之下,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即《汉书》所载:“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也。”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再次派陆贾出使南越,劝服赵佗归汉。后赵佗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但在朝廷默许的情况下,赵佗“对北称王,对南称帝”,在南越国内,仍使用皇帝名号。汉武帝建元四年赵佗去世,享年一百余岁,葬于番禺(今广州市)。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公元前111年,最后一代南越王术阳侯赵建德被汉武帝刘彻派兵擒杀。南越国遂亡,共历五帝九十五年。
赵佗先人墓,就是在汉文帝刘恒派陆贾出使南越国之前,为促其思根、劝其归汉而修建的。吕雉死后,汉文帝即位,一改吕后的无德与霸道,采取了休养生息与民族和解的政策。文帝深知要感化像赵佗这样有见识、重节义的人,必须从贴心入微的事情做起。遂下令:“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见班固撰《汉书》第九十五卷)。为了拉近与赵佗的感情,文帝首先派人重新修葺了赵佗先人墓,将赵佗的兄弟宗亲分别赏赐官职和财物,并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为赵佗先人祭祀。文帝还在大夫陆贾带给赵佗的诏书中写道:“听说你要求亲近家族兄弟,罢免长沙两将军,这两件事我已差人存问,都在着手办理当中,而且你的先人冢业已修好。”、“愿与王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赵佗被汉文帝的作所作为深深感动,在给汉文帝的回信中写道:“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越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也就是说,现在皇帝你这样看重我、这样对我好,我马上改号,至死再也不称皇帝了。从此,赵佗谨守诺言,修建了“朝汉台”,不管寒暑四时、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向北方朝拜三次后方才上朝听政。
因此说,赵佗先人墓绝不仅仅是一般王侯将相的宗族墓地。而是一块为维护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风水宝地,它在中华民族统一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将会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一页上。
赵佗先人墓,现有清代墓碑一方,上书“西汉南粤王赵佗先人之墓”,博物馆中藏有近年来出土的汉朝龟纽铜印“骑都之印”一方、汉代五铢钱等一些珍贵文物。1982年7月,河北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石家庄市政府在墓地原址修建了赵佗公园。整个公园建筑均为青砖灰瓦,突出大汉遗风,尉佗楼、先人冢、丰德林、和辑园、越王台等景观简洁庄重、疏落有致。现在,每天早晨都有不少附近居民到园内晨练。不知,人们在园区散步悠游时,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与此墓有关的陈年旧事。
历史的风云终将如烟散去。那些往事所附着的旧址遗迹,也在随着岁月的变迁不断改变着模样。然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时光如何流转,对于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始终秉持忠节大义的人们,我们都应该永远记住他们清晰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