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第一古村——章丘朱家峪
标签:
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旅游齐鲁第一古村 |
分类: 名胜古迹 |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自明初至今,虽历经六百年沧桑巨变,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朱家峪交通便利,从309国道(济王路)南行2公里便到该村。之所以来朱家峪:一、感受以下齐鲁第一古村的魅力;二、朱氏于明洪武初年由我们衡水的枣强县搬来此地,也算和我们衡水有莫大的渊源。三、电视剧《闯关东》开机地
1
9世纪中叶村民们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起一道长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不等的石圩,门楼上有了望台和箭垛口,下为拱形门洞可行人通车。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设东、中、西三座哨门,可谓戒备森严。

此处为朱家峪第一大景观——文昌阁,古谓“危阁凌云”。文昌阁,考魁星楼碑志,系山阴朱霞所设计、创建。文昌阁上建阁楼,下筑阁洞,造型古雅、宏伟而壮观。楼洞一体,全用大青方石筑成,历尽沧桑,坚不可摧。

上层的阁楼

“学宫仰止”匾额,道光十八年,邑人李廷杰题头

屋顶木构

阁内画屏

继续向里走。从礼门开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溜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古道。“双轨”不为好看,而有其独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规定,走路必须靠右行,两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这与今天的交通规则不谋而合,古道的尽头即为连接各家各户的小径

“双轨”古道东侧是屋舍,西侧是小溪,有江南水乡的意境

水车特写

再朝里走是黄石洞,碑志记载洪武二年朱家峪始祖朱良盛当年从我们枣强迁徙到朱家峪时即借宿此山洞

古戏台一处,说是古戏台,其实应该是近年建的为古建筑,不过当年此处可能曾有戏台的

古村炮场,赚你钱的

石磨

朱氏家祠,位于旧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领袖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墙碑载“历时既近周甲祠屋剥蚀……”复修于民国廿六年(1937)荷月。

来自我们衡水枣强的朱家峪始祖朱良盛肖像,两目炯炯有神,注视着来访者

祠内屋顶

北头井

此门据称层出了几位秀才,需2块钱门票,摸遍各兜,竟然没有,郁闷吧,闪人了只能

朱家峪亮点之二——关帝小庙,关帝小庙修筑于一北墙中,其袖珍程度令人咗舌。小庙三面尽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帝在这里是主风水的,因为山东时常旱涝,所以关帝在这里是祈求风调雨顺.
虽然比较袖珍,但青石雕刻的柱础、盘龙柱、垂花门、二龙戏珠门栏还算有声有色

上联“文官执笔安天下”,下联“武将挥刀定太平”,横批“亘古一人”,对关爷给了充分的肯定

欣赏一下局部雕刻


女子学堂——建于民国廿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师朱连拔(字麟书)积极操办,大力支持开明人士朱连弟等人,创办女子学堂(官屋为教室),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孙吉祥(女)为先生。现在已成为小商店
此处水池的东侧为朱家峪第三个亮点——康熙双桥,建于300年前的立交桥

往回走,回到立交桥

Y型结构,下面有三个拱洞


这个东东是拴马的

立交桥上颇有些年月的青石板

立交桥北极为《闯关东》取景地,留下了这货做为纪念

幽静的小村

朱开山旧宅,里面有许多暑游的学生

火炕

放佛回到了童年

里屋的大炕

屋顶

老宅欣赏


半枯的老树一棵

失去实际作用的石磨

曲径通幽

进入农家的小径

朝回走嘞

路边的意外发现



结束,门票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