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013-08-02 23:06:58)
标签:

汉画像石

山东博物馆

历史

文化

分类: 博馆拾珍

鲁博第二展室是汉代画像艺术展,展品以汉画像石为主。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展室入口的一对东汉石狮,出于青州市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石狮二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东汉孙氏阙画像,雕刻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是现存最早的刻有纪年的汉代石阙,阙是我国古代城垣、宫殿、宗庙、陵墓前门道两侧的一对高层建筑。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4、阙右侧面刻隶书一行:“元和二年正月六日孙仲阳仲升父物故行桑如礼刻作石阙贾值万五千”。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5、武氏祠,闻名中外的武氏祠位于济宁市嘉祥县,是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较为完整的一组石刻画像建筑群体。这组建筑始建于东汉恒帝和灵帝时期,石刻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博杂,雕刻技法精巧绝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汉事情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6、庶孝禹碑  号称汉碑之祖的《庶孝禹碑》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发现于山东费县平邑集南,即今平邑县。为国家一级文物。碑呈圆首长方形,碑高1.45米,表面粗糙,未经磨光,为现存最早的汉代墓碑。碑文写道:“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里镳孝禹”。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7、东汉双鹿画像,高浮雕。两只梅花鹿呈对卧状,安详自然,用高浮雕的手法使画面有很好的效果。鹿与

俸禄的“禄”谐音,被古人视为瑞兽。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8、东汉楼阁双阙画像,为浅浮雕。此组画面为一楼双阙,画面中的主任在楼上端坐,楼下一人启门。门上铺首衔环清晰可见。楼外阙下有神态各异的侍者,楼顶空中有各种身姿的飞鸟和两只顽皮的猴子。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9、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  东汉

第一层为升仙图,中间为西王母,两侧为伏羲、女娲、玉兔捣药等画像。下侧依次为瑞兽图、讲经授业图、乐舞杂技图、车马出行图等。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0、东王公画像

东汉,滕州市西南乡出土,画面的第一二层为坐在双龙椅上的东王公及其羽人、牛首、鸟首侍从。远古神话中本无东王公,汉代因尊西王母为最高地位的神,故按五行阴阳之说特别创造东王公与西王母相配。三、四层为人物和车马出行。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1、铺首衔环画像石  东汉

纵99、横92、厚9厘米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

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铺首衔环,两侧有伏羲、女娲蛇尾相穿于环内,双羊。二层:一人斗龙。原为汉画像石墓门。铺首衔环始于商代,延续于今天,是中国传统建筑门户上的典型装饰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2、铺首衔环画像石   东汉
纵100、横100、厚7厘米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

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铺首衔环,环中一带尾人作半蹲举物状。铺首两侧有嘴衔绶带的风鸟,环外两侧还各刻有一只猴。二层:中系二马,马左一人扶仗,马右一人持萁拣物。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3、伏羲女娲画像

年代:东汉
尺寸:纵79、横84、厚15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1958年滕县(今滕州)西户口出土。
凸面线刻。画面共分三层:一层:升仙图。中为西王母,左右有羽人、玉兔、九尾狐等,两侧伏羲女娲蛇尾相交贯穿三层。二层:起居图。男女各四人端坐,头上方有羽人、猿猴等。三层:狩猎图。一牛车左向行,车上二人坐,后跟一犬,二人抬一反绑的野兽相随,后跟一荷弩猎人。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4、‘西王母画像

年代:东汉

画面中间为西王母,右侧为一羽翼仙人持一曲柄伞盖罩在王母头上;仙人身前有玉兔捣药,身后有二羽翼仙人收拾瑞草,西王母左侧有鸡首羽翼仙人碰杯献玉浆;其前是一蟾蜍捧盒,另有四线人手捧瑞草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5、东王公画像

画面人物为东王公及其侍从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6、西王母画像

第一层,西王母坐在正中几前,左前为一马首神人手捧玉杯向王母敬献玉浆;马首神人身后唯一戴冠神人手持瑞草;一犬首神人蹲立。西王母右侧为一带双角帽的神人敬献鲜果,其后为飞禽走兽图案。画面上方饰云气纹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7、延光元年画像

东汉
纵138、横75厘米
滕县今滕州西户口出土.
凸面线刻。画面共分七层:一层:九头人面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水之兽,又称开明兽、苍咒等,苍咒为远古司舟楫之官名。二层:鹿车和骑鹿出行。三到六层:格斗、执毕(古代捕猎所用长柄网称之谓“毕”)捕鸟、人物、牛车等画面。七层:蹶张。汉代步兵用长弓劲弩以射远,劲弩中能以脚踏弦张弓之射卒,因其动作形象称之为“蹶张”。画像石左上方题刻隶书两行:“延光元年八月十六日暴失命,掾故县门下功曹功游徼市掾弟圣……经召县功曹主薄府文学市安弟党口口口家安弟平明于……”。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8、铺首衔环画像(重复了)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19、四神画像

东汉
纵78、横110厘米
邹县(今邹城)看庄乡出土
浅浮雕。画面刻有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四神及人物。龙衔联珠,朱雀展翅,四神守护,欲求吉祥。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0、蟠龙画像

东汉
纵213、横44、厚17厘米
浅浮雕。原为墓门立柱。蟠龙是古代传说龙的一种,一般指尚未升天的龙为蟠龙。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1、百兽率舞画像 东汉

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百兽率舞图,二层:车骑出行图。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2、四神画像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3、三羊开泰

东汉
纵47、横212、厚20厘米
高浮雕。“三羊开泰”,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古代羊祥音同意同,故古人以羊为祥,山东汉画像石犹以众多羊造型图案而为特点,表明以羊为祥之风俗可能源于山东。

羊首画像

东汉
纵47、横212、厚20厘米
高浮雕。画面为生动的羊首形象,羊在古代为吉祥物,羊祥同音,故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兽。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4、上图:九头人面兽画像石  东汉

《山海经》中描绘九头人面兽是一个人面虎身的庞然怪兽,形象神秘、怪异。这种怪兽是古代神话传说的司水之神兽,又称开明兽。
滕县(今滕州)黄安岭出土
凸面线刻。画面共分两层:一层:九头人面兽和龙车。二层:虎、熊、鹿、兔以及羽人骑鹿和乘鹿车。

下图:卧羊

羊在古代为吉祥物,装饰在墓室门楣上,有辟邪、吉祥之意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5、伏羲女娲画像石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6、纺织图
画面第二层左侧是纺织图,图中的织布机是目前见到的较早的纺织机械图型。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7、纺织画像

东汉
纵67、横127、厚16.5厘米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
浅浮雕。画面共分四层:一至二层:起居纺织、楼阁水榭。三至四层:车马出行图。中为主人所乘轺车,车前持弓步卒4人。轺车为汉代一马或二马所拉有盖可四面遥望的轻车。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8、风伯、胡汉交战画像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29、粮囤画像

画面上有酒瓮、粮囤、人物、家禽等。画面清晰流畅,构图丰富,细节精到。右侧楼阁上有风鸟表示主人地位高贵;左侧粮仓下的狗,正对着粮仓顶部的硕鼠狂吠,看来古代已经有了狗拿耗子了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0、上图:胡汉交战画像

东汉
纵36、横193、厚30厘米
滕县(今滕州)冯卯万庄出土
凸面线刻。画面内容:胡汉交兵图:画面内容为征伐,左端山丘中胡人执弓,飞矢如雨,两列汉骑兵冲杀;报捷:中间门楼二人手悬胡人首级,即古代谓之的“悬首阙下”;凯旋:右侧依次三人,其中蓄长发者为被俘或求和的胡人形象。一马及马上倒立的艺人,一持书使节对一轺车,当为汉军凯旋献俘之意,画面反映了汉与匈奴长久战争,最后大胜的历史场景。

 

下图:武士对练画像

我大汉军人正加紧操练,随时准备迎击进犯之敌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1、胡汉交战、戏蛇画像

上为一汉人骑兵正搭弓欲射杀逃亡的胡人,另一汉骑刺的胡人人仰马翻,下方山峦中隐藏着胡人骑兵,一胡兵正向其首领汇报战况;汉官面前,一卒绑来两名胡人俘虏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2、胡汉交兵画像

第二层胡汉手持长矛对刺或持弓对射

第三层为献俘,两汉人绑来一胡人

第四层为胡人败归,汇报军情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3、庖厨画像

描述了生火做饭的场景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4、车马出行画像

最前面有导骑,后面有一随从,其后为车队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5、车马出行画像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6、乐舞杂技画像

画面着力表现乐舞杂技表演时的宏大场面。

东汉
纵79、横168、厚19厘米
济南历城区全福庄出土
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瑞兽图。四兽作回首奔走。二层:乐舞杂技图。中心一建鼓,右侧一人跳丸飞剑。飞剑跳丸是一种以双手抛接数量不等刀、球的杂技技巧,是古代杂技表演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7、乐舞杂技画像

东汉
纵97、横94、厚19厘米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
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乐舞杂技图。二人击鼓,二人单手倒立。鼓上一人蹲,二人舞;两侧有倒立、飞剑、跳丸等杂技诸戏。飞剑、跳丸是一种以双手抛接数量不等刀、球的杂技技巧,是古代杂技表演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二层:出骑图。六骑左向行,左一人牵马,步履平缓。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8、乐舞六博画像

东汉
纵81、横81、厚25厘米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
浅浮雕画面共分六层:一至二层:起居图。一人中坐,两侧众人侍。三至四层:乐舞百戏图。中间二人击建鼓,两侧有乐舞杂技、人物。五层:六博图。六博为古代的著名棋戏,春秋至汉最为流行,此后其博弈之法渐次失传。六层:车马出行图。右边亭下一人击鼓。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39、建鼓、乐舞、庖厨画像

东汉 嘉祥县五老漥出土

画面下层二人在滤酒,场面形象生动,偌大的酒缸说明汉代酒风之盛。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40、技乐杂技画像

东汉
纵48、横62、厚16厘米
嘉祥县隋家庄关庙出土
浅浮雕。画分二;上层三人奏乐,下层四人耍杂技,右下一人抛七球于空中。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41、乐舞杂技画像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一)
此贴编辑将近4个小时,不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