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国建筑群——小青岛灯塔(国保)

标签:
风景国保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华东古塔:鲁赣闽台 |
小青岛灯塔,位于胶州湾口的青岛湾内青岛湾内小青岛的最高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2月)为德国人修建,顶设5米高之导航灯,1908年改建为灯塔,是船只进出胶州湾、青岛湾的重要航标。它与栈桥一起,被视青岛市的主要标志
解放后,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增高了塔身,当前建筑总高18米,整个灯塔形状为底宽上收的宝塔状
隔着铁栅门拍照:基座为八角形,花岗条石砌筑。
第二层也是八角形,花岗岩石砌筑
第三层为圆柱形,上有钢板尖顶,铆钉连接,据介绍塔内有30级石制螺旋楼梯。
拉近看第三层
塔顶部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并以牛眼形旋转式造镜电力发光。射程12海里,为来往船只导航
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交相辉映,像一幅飘动的彩绸,形成青岛的—大胜景——“琴屿飘灯”。
小青岛,原名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
传说,很早以前,有位弹琴的仙女爱上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她悄悄地来到人间,与小伙子结为夫妻。每当丈夫出海,她就坐在小岛上弹琴,用用琴声为爱人导航。玉皇大帝得知后欲捉琴女回去,琴女对爱情至死不渝,徇情在小岛上,那琴声至今仍萦绕在小岛周围。为纪念琴女,艺术家们发挥想象力专门制做了琴女雕塑,线条流畅,形象逼真。2002年,以琴女雕塑为原型设计的微缩版“琴女”被青岛市政府定为青岛的象征。
琴女雕塑
岛距东侧海岸370余米,有长长的海堤与陆地相接。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始成今日之形状。此海堤叫取名琴屿路,为二战时倭寇所建
偏西方向的栈桥,游人如织
黄昏的青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