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文物古迹——冀州旧城街区(省保)
(2013-04-18 20:40:26)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古建省保 |
分类: 名胜古迹 |
《冀州古城街衢图
》,是大画家赵望云先生於民国廿二年(1933年),在冀州旅行时所作的另一幅写生画。画面上城内古老街衢深邃宽敞,街道两旁的商家,高屋砖墙黛瓦,店舖鳞次栉比,门脸尽是板搭木门,前出曝厦(廊子)高台阶,方棱大柜台。街上四远商客攘来熙往,一派民国城市风光。
据1983年冀县《地名资料汇编》中记载:“冀县城池建于汉朝。相传,当时城内店舖甚多,故以舖划分行政区,曾分为十二个舖,宋朝并为八个舖,明朝又并为四个舖。即:东北角为一舖,东南角为二舖、西南角为三舖、西北角为四舖,沿用至今。”可见冀州城内商业繁盛历史悠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以邺为都城,黄初二年(221年),冀州州治由邺移治信都(今冀州城),从此,这里成为州郡县社会活动中心,商业随之蓬勃发展。
北魏时,信都(冀州城)又是征兵集粮、筹饷迁民的集散地。隋开皇三年,罢信都郡为冀州,冀州城即处在这一地区政治、文化、经济领导地位。据明朝嘉靖年间《冀州志》載:“隋开皇十九年(600年),赵煚(jiǒng)任冀州刺史,制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称便。隋文帝颁告天下,以为常法。”不难看出,当时冀州境内的物流交换市场,买卖生意兴旺发达。“金冀州,银束鹿”,明末冀州城已成为冀南地区经济中心。城内寺庙甚多,以庙会为中心的商业交易,相当热闹。清乾隆《冀州志》中又这样记述冀州城内街道,“南北近,东西远。东西大街有七巷,南四:草庙、小南堂、察院、粮食市;北三:红庙、柴火市、官厅。夹东西大街旧衙前街西段,南为当舖街,北为翠花街。旧衙前街南为高十字街,察院街南为杨十字街、槐林街。城南偏西为县知事署,红庙街有孔庙,孔庙附近有玉带街;东门内有关帝庙,旧县衙位于兴业街北。”
民国初期,冀州城里东西大街上,分布着各类店铺和摊贩达二百多家,谭益昌的布匹、鸿兴和的杂货、茂盛馆的饮食、庆元堂药铺……,市场稳定,呈现繁荣昌盛景象。《冀州古城街衢图》的画面上,店铺悬于门前的广告招幌比比皆是,其中“锺(钟)表”布标很显眼。看来,冀州的买卖家们,早在七十八年前就在城里开办了钟表营销门市部。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
民国时期古城冀州仍有如此的繁华,建国后到现在,这群败家子用了几十年把个商业繁荣、历史悠久的冀州城搞了个面目全非。用某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SB领导着几亿无知的白*痴创造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混*帐的岁月。仔细想想,嗯,确实有道理。(注:我只是转述,希望不要被和谐,谢谢)
这是兴业街和竹林大街交叉口,有苏式建筑的影子
冀州城关供销合作社,我小时后县城、村里也有类似的结构,有时光倒流的赶脚
冀州旧城街区在2009年被评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该市要求,“冀州旧城街区”内的兴业街临街门店和住宅,不论产权归国家、集体还是私人所有,保护范围内一律不准擅自拆除、翻建和装修,墙上的文字、纹饰、图案要保持原貌,一律不准破坏。确实,玻璃破了,也不能动的
建于“1964年”。建国后小鬼子的GDP占中国的50%,七十年代末中国的GDP占鬼子的1/10,这就是贡献,可喜可贺,是老百姓的错吗?
还是“坚决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口号是好的,可惜到下面就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