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良乡常庄清真古寺

标签:
古建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名胜古迹 |
房山区现有三座清真寺。这三座清真寺是良乡常庄村的常庄清真寺、窦店乡窦店村的窦店清真寺、周口店乡新街村的新街清真寺。常庄清真寺就位于去昊天公园的路上,所以顺路看了
常庄清真寺是我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真古寺。寺门,影壁,礼拜殿建在一条轴线上。
寺门的屋顶
这座寺的礼拜殿是中国宫殿式的,或者称庭堂样式。
礼拜殿进深三间,面阔三间,接近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
常庄清真寺的礼拜殿有前檐廊,出檐约有一米。殿的明间宽、次间窄。明间开木门两扇,次间装木窗。门、窗直棂均完好,殿内梁架、檐部斗拱,衔接如初。
古寺并不对外开放,这两位对我给予特殊照顾,让我进入寺内拍照,好人。其中这位年轻一些的也是一位驴友,他还热情的给我讲解了一些常庄清真寺的历史
常庄清真寺正在扩建,还未完工,这是效果图
看看现在正在修建的清真寺,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狗头的效果只能这样
网上摘抄:这座寺的创建,当地有种种传说。有的老人讲,是常遇春、胡大海给修的。据历史记载,常遇春确系回族人,且是明朝开国元勋。跟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常遇春确曾建过一座清真寺,但那是北京花寺清真寺,这座寺内还保存着刻字铭记的石碑。如果常遇春也建了常庄清真寺,不会没有碑碣之类记载。但确无文献史料可供查证,当地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清朝在易县建西陵时,有两个官员,一个要截留木料建清真寺,另一个不肯。两个人最后默契,另一个官员也截留一些木料,用于建庙。原来的炒米店庙就是和常庄清真寺一同建的。传说毕竟是传说,唯一可供今人考证的还是原来挂在礼拜殿门上的一块匾。匾上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清虚妙境”至今还留在许多老年人的记忆里。匾的落款是“乾隆”二字。关于匾的传说已是记忆的再现,这是我们了解清真寺建筑时间唯一可追溯的线索。清朝在易县建西陵是雍正帝八年。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在房山境内大兴土木,同时建筑了“黄辛庄行宫”、“半壁店行宫”。乾隆帝又曾两次到房山犒劳凯旋将士。这都是在史志士有记载的。所以,关于常庄清真寺建筑的后两种侮说还是有历中背景的。可以确定是乾隆年间所建。但因乾隆在位六十年,具体年份还需继续查考。寺院内的南、北讲堂、浴室是后建的。值得敬佩的是,常庄村人民在1987年集资维修、粉刷了礼拜殿、讲堂,使这座古建筑油然一新。常庄村回族人民为保护伊斯兰教古建筑,保护文物古迹,齐心协力作出了贡献。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所号召的。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就发出了保护清真寺、保护阿訇的规定。常庄村人民这样做了,使我们区的这座古寺免受损失、破坏,国家财产得到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