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千年的辉煌——中国丝绸博物馆游记
几天前,我走在玉皇山脚下那条马路的树荫下,边抽着烟边对着手机正瞎聊得起劲,不经意看到右面那座中国丝绸博物馆门庭若市,许多家长孩子聚集着,一伙东南亚模样的游客从一辆辆旅游大巴里下来,喧喧闹闹涌向入口,平日冷清的博物馆里工作人员们里外奔跑,一片忙乱。我很是有些奇怪,这里面是举办新展览还是搞什么重大活动?好几年没有来,早已经忘掉展览大厅摆放什么展品了,我对自己说:就凭着这样落伍,也该拐进去看看,去长点见识。
http://s15/middle/4a153ab0g85ed47205f2e&690
中国丝绸博物馆占地有5万平方米,挺养眼的绿地里竖着一群既无西式风格也没有民族特色的复杂建筑,大大的馆名前面有一座挥舞着织物的石女雕塑。好多年了,我一直闹不清楚这座雕塑的用意,她是传说中的蚕神娘娘,还是响应古越国领导越王勾践“奖励农桑”富国强兵国策,最终十年生聚十年崛起终于把敌国给灭了的女先人?这座遗留着80年代的审美痕迹的石像,有着一圈喷泉衬托,放出水幕时还是挺有气势,也因此这雕像成了游客拍照留影的兴趣点。
这座博物馆对游客来说只是一处游览观光的公共设施,但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一处发掘丝绸文化,推动科研成果应用的基地。杭州的这座丝绸博物馆和国内其他以丝绸为主题的博物馆(如苏州、广东和西部等地)相比,无论以收藏极其重要的文物、专业规模、科研成果和影响力来说都是第一的,目前也是世界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杭州不过是一座中等城市,国家级展馆选址在这里有什么缘故吗?是因为杭州自古有“丝绸之府”之称,还是元代有个老外叫马可·波罗的在游记里称赞了杭州丝绸,为全欧洲的宫廷做了广告,成为杭州理直气壮坐上丝绸产地第一交椅的理由?
这个问题从没有细想过。说起中国丝绸,我们会联想到古代的丝绸贸易,那条“丝绸之路”成了汉唐千年辉煌的见证,也是多种文明相融合的通道——课本史书里都这么说的。但要细究丝绸产出的渊源,多数人显然和我一样混沌。多年前,我在读汉语言文学课本时就有过疑惑,汉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写了一个邯郸秦氏女,名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女子在邯郸的城南采摘桑叶用来养蚕。这一点很让我想不明白,本人一直以为丝绸出自温暖的南方,北方怎么也有养蚕业?后来,看到《诗经》吟咏的《桑间
.
濮上》描述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桑林里演绎了有无数的男女风情,我只能恍然大悟说,原来古时候整个北方地区一直是丝绸主产区啊!
另外,以前的我以为享用丝绸的只是帝王尊贵,忆苦思甜教育中,穿绫罗绸缎的家伙基本上都划入地主豪绅之列。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有“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句子,我就十分不解,难道老白口袋里银子大大的,可以穿的如此风光?其实,千年之前川蜀江淮各州的桑蚕养殖业就遍地兴起,品种扩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水陆交通运输线上,生丝蜀锦一直调运繁忙,城镇中鳞次栉比的绸庄遍布,当时的丝绸规模已经把消费层扩展到市民士人商贾,穿丝绸已经是日常消费,对古人的小康生活水平,咱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那是一个笑话了。
曾经对丝绸很无知,进入这博物馆就有了好奇之心。先转了一间间展厅,看看各厅的展览内容。
http://s9/middle/4a153ab0g85ee78bfea38&690
丝绸博物馆内设序幕厅、历史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现代成就厅等8个展厅,陈列千余件文物、标本、图片、机具和现代展品。我对文物厅很有兴趣,这里集中展示了五千年丝绸文物的精华,历史文物厅按时代分为两个厅:一厅主要介绍从新石器时代到宋辽元时期丝绸发展的历史;二厅则专门展示明清丝绸皇家传世珍品及考古出土实物。
历史这东西真有意思。看了这张《早期丝绸产区分布图》,才知道原来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丝绸产区分布就极其广。这张商周时期地图上,东北、西北、西南方向都还是夷族地盘,华夏民族所在地区都有丝绸产地,黄河以北地区和长江流域都是丝绸主要产地,江南地区反而偏少。
http://s14/middle/4a153ab0g85ed948d70ed&690
周朝的时候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蚕桑管理机构。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
下面的图是唐代丝绸产地的变化。随着战乱和气候变化,一些稳定的区域丝绸产地得到保存发展,这时候品牌效应也出现了,如蜀锦、江南的丝绸。唐代的丝绸商贸大大超过了汉代,丝绸之路沿途带去的不仅有骆驼商队,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逐渐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这张图上显示的是“丝绸之路”沿线的丝绸新产地。
http://s16/middle/4a153ab0g85ed5ee46b7f&690
对参观者说来,站在远古时代的雕塑、实物前,总会有一种内心敬畏感觉。我在这几天里正在看英国佬阿诺 .
汤因比的煌煌大作《历史研究》,这部大论关于多种文明的辩析把我搞的头昏脑涨,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柜里发现了书中所展示的同一件文物,那是一块作于公元七世纪,讲述传丝公主把桑蚕从大唐带到新疆和田故事的画版,在射灯的聚光下,图画线条清晰,人物表情神秘,这简直太神奇了。
下图是博物馆里展览的画版。英国学者阿诺 .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书里放入这幅图画,说明早在西方商人侵入前,中国的贸易活动已经在一些遥远的国家之间建立了联系。
http://s16/middle/4a153ab0g85ed5d5773ef&690
大厅里有许多不同时期的着装陶佣,这是着唐代服装的可爱陶俑,那年头的服装(当然,展览馆里这几个陶俑的服装是现代制作的)很漂亮啊。盛唐时的服饰普遍采用了丝绸面料,很大气很华贵,相比之下那时中世纪欧洲人的服装寒酸多了,所以丝绸之路咱们成为财富的源头。这个就叫资源垄断,就像现在中东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美国的波音飞机一样,别人哭着喊着要买,无法替代。我记住了,千年之前我们也曾经牛X过!
向小俑人深深鞠躬,致敬!
http://s2/middle/4a153ab0g85ed51759e61&690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但是我们也要记得,这样的交往不是单方面的受惠,而是几种文明的融合,如果说我们只能提供生活用品和农耕养殖技能的话,人家的宗教、信仰、物品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些,这种情况到了后来完全发生了质变。
http://s7/middle/4a153ab0g85ee10779d16&690
下面这张图太大了,点击放大才能够看清楚,但仅仅看颜色,我们就能够看出丝绸之路的繁忙,红色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即从汉代起始,兴盛于唐代的陆上丝绸商旅之路,自长安起,中间分三条西行路线,一条通印度,一条通波斯,一条终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北面的绿色线路是经蒙古到俄罗斯到欧洲的丝绸商贸之路,这条路一路荒凉,缺少驿站城镇,无法与中路的热闹劲相比,所以我们的历史书上很少提及这条艰辛的北路。
http://s16/middle/4a153ab0g85ed5b03a58f&690
蓝颜色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现代学者对此津津乐道。这是从江浙闽粤和山东半岛起航的丝绸贸易船队,分别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次大陆、西亚、非洲的无数条海运路线,这里有更大的运量和商贸效益,我们现在从中看到了祖宗们原来可以借此发展海军、威震世界的机会,但事实是这条暴利之路启发了官员们逐利的本能,朝廷和地方官员纷纷插手丝绸、瓷器、象牙珠宝的走私,到了乱世,国家无力,滋生更多事体。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制定的遏制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许下海”。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这项国策实行200年,海上丝绸之路彻底断绝,逼反了商家渔民,造成百姓大批逃亡海外,帮助倭寇共同走私。当政者如此一意孤行,现代人却在自作多情想象着那时候我们就有能力称雄世界,这倒是有趣的事了。看这幅图上那些海上丝绸之路的没落,深深领悟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悲凉。
http://s12/middle/4a153ab0g85ed4b98e1cb&690
还是看些轻松的。这里面有许多介绍丝绸特色的文物,杭州丝绸有薄如纱,轻如帛,华如锦,光如缎,茸如绒的声誉,咱老爷们实在不懂这些,女士们自然会细细辨别,但让她们像上面的清朝女子一样整天做女红,她们也会一溜烟逃掉。可见,丝绸实在是一种品味,一种闲暇心态,一种恹恹的情调,适合在徐志摩的诗里,不适合于现代芙蓉姐姐、凤姐们。
http://s7/middle/4a153ab0g85ed4f1d1876&690
这部分所有的参观者都没有兴趣,这些纺机太工业太专业了,即便有位阿婆坐在机子前操作,现代人也没有那份心细细观看。可能日本人韩国人这些原来农耕国家的老人们对这些古董更有兴趣。
提醒一下,当年的杭嘉湖地区几乎是依靠着这些织机才富甲于全国的。明代,杭嘉湖地区“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有了丝绸之府的美誉。湖州南浔一带的“织里丝”,就是这些机子产出输向全国,直至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享誉整个欧洲。这个小镇最后以丝绸发迹和惊人的财富写下一篇宏大史实,民国的孙中山和反清革命党人对南浔财团的支助一直无比感激;至于杭州,清代时期西湖旁边的清河坊绸庄密布,运河沿岸丝厂成片,这都是丝绸贸易繁荣的一个见证。现在的浙江纺织丝染行业发达,一直是全国纺织丝绸服装出口强省,前两年世界经济危机来临之前,出口纺织品将近国内40%。然而,现在出口形势剧变,人人都在找新的经济起飞点,要调结构,换行业了,这样的惶惶然,一阵风似的没了主张,还有谁期望能够把丝绸的辉煌保持下去?会不会十年之后再看,这个产业如同这些纺机一样黯然?
http://s5/middle/4a153ab0g85ed60ab0994&690
丝绸还能够继续闪光吗?
最后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号。这些答案不是能够在博物馆模特队酷酷的表情上能够找到的,也不是在销售部里生意闹忙的营业员笑脸上看得到的。我只是在想,这样一个历史上和丝绸渊源长久的国家,一定会努力再续千年辉煌的。这也应该是许多人对中国丝绸博物馆作用的期望。
走出博物馆前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杭州和丝绸是怎么缠绕在一起的 ——
原因很简单:距今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物遗物出土于杭州的良渚,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丝绸实物,杭州可以说是丝绸之源点之一。
这一点回答了国家级的丝绸博物馆建在杭州的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