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令人不安,因为它将机器放置于人类认为自己要占据的位置。这是异端邪说,因为他声称机械成分而非神圣的灵感,才最适宜解释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本雅明给我们的是没有心灵的设计,而这作为废墟的心灵又被改变,与机械形成一种可怕的联合。
本雅明的焦点不在于在任何超验意义上来探求艺术的道德与政治,而是艺术的制作及其对一件作品的接受所产生的后果。传统的批评所作的是追求整体性,而本雅明则追求非整体性,像一名侦探扫视一处犯罪现场,寻找一切可能错失的东西。因为认定对整体性传统的偏好令艺术评论家们心胸狭隘,本雅明的目标就是打碎传统,以展示其借以组装起来的多种多样的碎片。
本雅明集中探讨的是艺术作品的技术方面。因为他相信,机械性的东西引导人们走向艺术事物的心脏。
由于本雅明认真管住了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机器的中介作用,他就注意到了人类与机器互动关系中的两个关键且对称的事情:一方面,人类的感觉是如此彻底地沾染了机械的诸方面,以致人的主体具备了“技术装备”的诸方面;而另一方面,机器的中介作用具有这样一种效应,即把人,男女演员们变成仅供仅供机器挑选利用的道具。这一令人震惊的认识使古老的主体——客体的二分法难以为继。新机器不只是扩大了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已,他还转化并重构种种社会关系。
节选自 (The Machine Takes Command)
林赛"沃特斯Lindsay Waters(哈佛大学)
本雅明在看到机器挑选演员及动作的过程中,其实应该看到,机器背后是什么,是导演的构思。我想从这一方面而言,机器对人的异化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即使机器特性的存在使得导演也不得不考虑在使用机器(工具)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也要对其认识并加以利用。同时也应看到,机器的存在或发展延伸,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本雅明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机器时代艺术变革的思考的通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