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在所有网民中的比例接近2/3。”
“报告显示,我国网站总数达到了788,400个,其中今年上半年增长了9万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则达到214175M,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159.2%。此次报告首次加入了青少年上网的数据分析,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回溯传播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所经历的几次传播领域的变革的脉络。第一次,以文明初期语言文字的发明为代表。在古埃及是象形文字,在古巴比伦是楔形文字,在古印度是梵文,在古中国是带有象形意味的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第二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先是在中国毕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欧洲人又发明了铜活字;第三次是以电磁波为媒介的电报电话的应用,贝尔发明了电报,后来基于相同的理论电话出现,实现了异地的声音对话;第四次变革应该是第三次变革的延续,是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网络传媒的发展膨胀,引发了信息时代的来临。
四次传媒革命在文化领域所产生的变革是巨大的:祭司、僧侣的特权被印刷物的普及剥削了;游吟诗人的地位被文字的产生动摇了;备受崇拜的作家们也在荧幕偶像光环的笼罩下黯淡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与之相比更是从各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人类社会的撼动之大史无前例。
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本身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在国外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也仅有十几年的历程,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互联网的最大奇迹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1969年10月,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四个节点连接而成的电脑网络。随着阿帕网和TCP/IP技术的发展成熟,沿着军用向民用转变的路线,目前,全世界的网络用户已超过1.1亿户。2004年,中国互联网接入用户7963万,互联网网民数将突破1亿大关,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9.9%。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调查,2006年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人,而这一数字在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时仅为62万。网络应用增长的速度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经过十几年的起伏,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日渐显得理性且稳健,而且网络传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的影响与渗透也往更深的层次发展。可以这样说,网络正在普遍的范围内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语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