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健康/保健家居科学文化感悟随笔谈天说地家庭心理学 |
分类: 心理学 |
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三
英国著名哲学家、散文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如何安度晚年》中,首先把老人和年轻人作了比较,说明他们对死亡应持的不同态度,并分别说明了原因。指出有些老人为死亡恐惧所困扰,如果年轻人有这种恐惧,那倒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有理由害怕英年早逝,并为担心失去生命所赋予的最美好东西而感到痛苦,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对一个饱尝了人生甘苦,业已完成一切想做事业的老人来说,就未免有点顾影自怜和有失体面了。接着作者提出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也就是说要达到忘我的境界才可以。罗素主张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条河,起初很小,被两岸所紧紧夹住,一旦冲过岩石、跃上瀑布,河逐渐变宽了,两岸后退了,河水静静地流淌,最后不知不觉地融入大海,毫无痛苦地失去了其自身的存在。老年人若能这样地看待生活,就不会感到死的恐惧。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对寿终的看法:我希望我能死于工作之时,并且知道别人将继续做我不能再做的工作,同时也为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一切而心满意足。可见罗素主张对待死亡应该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在身体尚好的时候,全力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丰富生活,充分显示生命的价值。当身患重病时,应该积极配合治疗。若知道死亡即将来临,及时安排好后事,冷静地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意识地迎接死亡的来临是对老年人的巨大挑战。只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避、不幻想,必要时对死亡做出决断,才能让老年人从容不迫、义无反顾地给自己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死赋予生以意义,死对于老年人来说同样赋予老年人的生活以意义,所以老年人更能珍惜时间,尽量完成尚未完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