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北大评刊》冉平:《青紫蓝》---中国作家 第4期。
(2010-10-26 15:27:20)
标签:
转贴 |
分类: 东张西望 |
点评者:刘纯
二三流的动物小说,往往由于“托物言志”、“由物及人”、表现人性的意愿太过强烈,很轻易地就会忽略对动物本身的细节描摹,以致于所要传达的意旨缺乏一个丰满鲜活的载体,到头来只剩下一个单薄直白、说教气味浓郁的故事壳子。《青紫蓝》高于其它一般动物小说的地方,首先就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独特的生活细节。比如说兔子交配,比方说母兔分娩,冉平总能通过其耐心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带有朴素生活气息的文学经验分毫不漏地铺展开来,赋予小说以毛茸茸的质感。
当然,对于动物小说来说,摹写动物的基本功过关只不过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冉平显然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别具匠心而又不动声色地将饲养兔子与整个“文革”背景结合起来,从而使作品获得了更高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与其说作者书写的是人与兔子之间的斗智斗勇,不如讲《青紫蓝》是在间接地书写那个时代个体生命面对权力意志的悲壮抗争。被隔离起来的公兔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多像那个年代无数作为“他者”的“异类”的命运;而母兔追求“爱情”、拒斥“血统”的所作所为,又与那个年代多少可悲可叹的故事暗暗相合。尤其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面对时代的重压,兔子的勇气甚至要比人大得多,虽然面临的依然不外乎是遗弃与死亡,但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顽强的个体生命力,却足以令每个人动容,乃至自愧不如。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我”作为一个施暴者,其所作所为却只不过是出于养大兔子、“保证品种”的单纯愿望(对于“品种”的偏执,不难令人想到那个疯狂的年代里那套疯狂的“血统论”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悲剧);而作为父母都参加学习班的孩子,“我”又同时是这个时代一个懵懂无知的受害者。作者通过施暴的“合理性”,暗写被施暴者的悲惨境遇,由此一来,受难与施暴的身份重叠,被施暴者之间的你死我活,貌似“单纯”的愿望与暴虐残酷的现实……种种无奈的错位之下,是整个时代、乃至超越某个特定时代直指人心的善恶辩证,那些理念与现实,疯癫与文明,压抑与反抗,规训与惩罚。可以说,在叙事视角的层面,《青紫蓝》体现出了相当的复杂性。如果说既往作品对于“文革”的书写多容易陷于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泥淖的话,那么《青紫蓝》就依凭着一种属于艺术自身的方式使自己得以全身而退,出淤泥而不染。也许比起王小波著名的“动物寓言小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来,《青紫蓝》的眼光还没那么老辣独到,就是明显经过刻意设计的小说语言,似乎也可以再为精简凝练一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区区十页的短篇所提供给读者的思考空间,远较某些反映“文革”时代的长篇要广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