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敏的取景器

(2007-12-17 11:51:06)
标签:

阅读

分类: 东张西望

近来在家读一些文学期刊,《收获》《花城》《天涯》诸如此类。说读,不如说是闻,翻检,像一只挑食的猫,在各色充满诱惑的垃圾堆里徜徉。确实,能看进去,读下来的东西几乎没有。就说小说类吧,写农村题材的我不看,打工者不看,小市民不看,写什么小姐的不看,揭露现实贪污腐败的不看,所谓商战类,家族史之类的不看,太著名的作家写的拒绝看,我到底想看什么呢?现代一点的,新鲜的,朴素而优雅的东西,说不好,基本不抱什么希望,也有的表面上比较现代,新鲜,但骨子里油滑,迂腐,或者粗陋,或者过于精致黏腻,让我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在《花城》第三期上我读完了《取景器》中篇,作者鲁敏。

 

以往我对作者是谁不在意,也记不住,就像生活中我们往往记住某人的身形面目,声音气味,却记不住他的名字,到底哪个重要?当然是前者。但这次不一样,我对作者充满的好奇,鲁敏到底何许人也?在我的想像中,他已过中年,瘦削,安静,腮上有点胡茬,目光清明,他穿着朴素宽松,优雅地坐在躺椅里,看似来日无多了,有些淡淡的忧伤,在夕阳下。我相信这就是那个叫做鲁敏的作者,不出名,也不想出名,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纪录下来就够了,不用多,就这一篇《取景器》足以让我倾倒。

 

我沉醉在文字间的那股气味中:高贵,柔弱,清醒,浪漫。丝丝缕缕,伸出手能触到它的皮肉,再深一点就探到了内里那颗坚硬的核,坚硬而温暖,桀骜不驯。这些都是我熟悉的,熟悉到了视而不见。凡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初的人,不会对此没有体会。我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气味,它正在悄悄的散失,而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哪部作品能够把这种气味提炼,凝结,保存起来,比如,像三十年代在张爱玲的书中。

 

我深深地知道,这种迷人的精神气质不可能在大事件大人物身上表现出来,而恰恰来自一些边缘的另类男女,类似《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那个姜文,和顾长卫心目中的“病孔雀”。可惜他们没有将这种形象与当代叙述结合好,但不妨碍他们在消散之中魅力依然,那高贵和优雅——原谅我又重复这两个形容词,最典型的例子如王小波,李银河称他为游吟诗人可谓用词精当。不一定非是作家,好多这样的人,他们相似的出身,阅读背景,经历和思考,使之始终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浪漫气息,自由且坚定,简言之,他们对生活是有要求的,对感情是有要求的,对自己也是要求的,至死不渝。

 

现在不得不承认,我的阅读是有目的性的,一直以来,我就是想要完成这样的一项工作,苦于总是开不了头,或者进行不下去。马卡连柯说,必须先为故事找到一个调子,叫做口吻也行。契诃夫把这种情况形容为一个池塘,需要在恰当的位置开一个口,好让那些沉积物顺畅的流淌出来。鲁敏的小说让我接近了那个位置,我很振奋,又不无妒嫉,忍不住到该死的互联网上去搜索,哪一位是写了《取景器》的鲁敏。

 

结果让我吃了一惊,作者鲁敏:女性,73年出生。气死我了,她怎么会?怎么能?怎么敢……

当然了,最终还是敬佩,和敬佩之余的跃跃欲试。是的,我错了,好的作者不需要性别,年龄,职业甚至名字。我决定,不去找鲁敏别的作品,只读她这一篇《取景器》,至少六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讨厌的毛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