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此想到中国男人

(2006-09-13 12:03:14)
分类: 思前想后

读《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感

 

我们都不愿意写“我”的父亲,细一想,的确挺危险,弄不好就露出了自己的底色,不如写写母亲安全,还容易抒情。所以美国作家菲利浦.罗斯厉害,他不仅写了,还不借助虚构(借助虚构就是因为很多东西不可言说,不敢言说,一说就错),照样能写进去,写得到位,充满情感又信手拈来,结果把一个硬邦邦的父亲戳在那儿,也把自己戳在了那儿。真是让人敬佩:一是作家罗斯有着非常了不起的叙事才能,二是他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因此,在这本写父亲的书里,我们看到了作为男人的根基;以及罗斯和他的父亲作为犹太人的根基。他们怎样选择,怎样面对自我和承担彼此,在这本书的描述中,他们所有的羞愧都是他们的骄傲,所有的脆弱也都是他们的刚强;罗斯和他的父亲,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和一个八十多岁的男人,一天又一天的家常烦琐事,尴尬的局面,疾病和死亡。超越了狭义的孝道和爱,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我一直想在“国产”叙事作品里看到一位这样的男性形象:温文尔雅,独立、硬朗,有丰富的内心。但我们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大都是匹夫之勇,意气用事的糙人。比如石光荣、姜大牙之类(包括装酷的秀男和痞子,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楷模除外)。特别是有一个词,叫做性情中人,现在流传甚广,如果说某某是位性情中人,那就意味着他是个率真,直爽的人,完全褒义的,可爱的很。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帮任性的大男孩撒泼耍赖。似乎是,只要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别的缺点都可以忽略,甚至还可以上升到一种审美层次。有时候我怀疑:是不是我们中国女性的母性目光造就了这样的男性形象?以此启发自己宽容、温柔、善解人意的传统美德?满足了她们被依赖的需要?确实,喜欢这类形象的大都是女性观众,尤其在传播甚广的影视剧里。否则我们的屏幕上为什么就找不到高仓键那样的男人呢?

    再一想也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内心丰富,独立硬朗的男人,只是他们很难进入我们的日常审美领域。其实,为民族大义赴汤蹈火,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事,恐怕我们一辈子也碰不上,也不希望碰上,大家都是普通人,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男人的品质?如果不能,障碍在哪里呢?通常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硬就糙,一软必塌;一动脑筋就优柔寡断,一动感情就小肚鸡肠;好像天真和愚蠢是同义词,丰富就是花心,谨慎与窝囊也无甚区别。好一点的情况是:该办的事是办了,却留下了擦不完的屁股;该承当的也顶住了,但总有满肚子委屈。中国男人要真是这样,那可糟了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