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自称是挑西瓜的高手,经常和人打赌,赢的时候居多。手段无非是看;敲;摸。其实别人挑瓜的手段也差不多,没有独门诀窍,如果说有,那就是感觉。有时候,大多数时候,你通过看、敲、摸,似乎有了把握,结果打开一看是个生瓜蛋子。因此,知人知面不知心是绝对真理。
那时候卖西瓜和现在不同,保熟是一个价,自己挑是另一个价,要低很多。卖瓜的给你挑选,在瓜上切个三角口,刀尖一挑,熟了,买主掏钱走人。卖主也有挑错的时候,而且不少,买主不要,只好认倒霉。这时候他就特别希望有我这样自作聪明的人把生瓜买走。他还在一边怂恿你:一看就是个内行,有眼力等等之类。其实他也不知道我买走的是不是生瓜,因为我不会当他的面打开,人家都把你夸成那样了,万一是生瓜呢?丢不起人。
前些年的西瓜和现在不同,生瓜几乎占三分之一。不施化肥,品种也杂。漂亮成熟的外表绝对代表不了内容。有一年在北京读书,和一位香港来的同学吹牛,在街摊儿上挑了两个西瓜,我说,如果这一堆西瓜里只有两颗熟的,一定是这两颗。这位香港同学很信服我。我们把西瓜拿到宿舍楼上,打开一个是生的,连西瓜籽都是白的,愤怒的我从窗台把瓜扔出去。我说,那一堆西瓜里只有一颗熟的,就是剩下这个。香港同学对我深信不疑,抱着这一颗到学校操场上和女同学约会去了。回来的时候是半夜,他告诉那颗西瓜同样生得厉害。我说那一堆西瓜里没一个熟的。他也信。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位香港同学对我的话仍然很信服。看来事实不一定能教育人,事实胜于雄辩也不是真理。
还有一次,单位派车到瓜地里去买,为了便宜。一共三个人,除了司机就是我和小周。小周比我年龄大不少,对付农民很有经验。路上他嘱咐我说,农民给你挑的瓜,再甜你也说是酸的,这样才能压低价钱。到了瓜地天已经晚了,瓜农自然给我们挑最好的瓜,我们吃,他们看,一家老小看。我们这个啃两口,那个啃两口,就不说甜。我们事先分好了工,由小周侃价,我来挑瓜。瓜农摸瓜的手就像摸自己的亲儿子,他的孩子们围在一边,捡我们扔掉的瓜皮啃,我把切好的给他们吃,他们不敢接。我在地里溜达,挑了四五颗瓜,接连打开,好计算成熟的概率。结果不甚理想。瓜农的孩子捡我打开的生瓜吃,稀里哗啦抹得满脸,看得我闹心。来的时候小周说,农民最会装可怜,你绝对不能心软。但那天我看他自己心软了,没侃下价来,我也不好意思说再找另一家瓜农。稀里糊涂装了一车。第二天分给单位的同事们,差不多有一半是生的。领导说,不是瓜不好,是挑瓜的人选错了。领导的话句句是真理。
这几年的西瓜不一样了,优选的品种,统一施肥,批量生产,个头儿颜色整齐划一。而且更重要的是表里如一,当然也没有两个价钱,卖主当面切开,生了管换。我家门口的瓜摊可以卖半个瓜,从中间划开,一磕,鲜红的内容展露无余,剩下的半个覆上薄膜,不愁卖不掉。顾客喜欢能直接看到内容的东西,保险。刚才我去买瓜,坚决不买半个,而且坚持要自己挑选,尽管价钱一样。
其实挑瓜除了看、敲、摸这些通常的手段,还有一个就是整体感觉——你要运用这个感觉对它做出判断。这个感觉你没法具体说出来,但相当准确。以前我跟人打赌基本就赢在这一层上。不然我的香港同学不会信服我直到今天,领导当初也不会专门派我去买瓜。尽管有过数次失败,我对自己挑瓜的技能仍然得意非常。
就在刚才,在家门口的西瓜摊上,我挑了一个外表不那么统一的家伙,个儿小,形状略长,一直怯怯地被冷落在瓜堆旁边。我把它拿出来,带回家,洗干净,放在案板上,早年的感觉忽然返上心头,有点神秘,有点好奇,有点不安。它是不是生的呢?要是生的又说明了什么?如果形式和内容是一致的,还要不要我们去判断,猜测,想象?我手起刀落,结果显现了:鲜红沙甜,就是说,这一个和那一堆虽然外表略有不同,内心完全一致。是的是的,没有人阻止你挑选西瓜,你可以尽情的调动你所有的经验和感觉,但结果不会变;没有悬念,没有意外,不会失败丢脸,也不会有奇迹发生,有的只是甜,一味的,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