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享博文:“狼来了”,究竟是谁耍弄了谁?

(2009-11-26 12:45:51)
标签:

杂谈

育儿

动动剧团

教育

童话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村民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跑上山坡,却连狼的影子也没有看到。才知道这只是小孩子开的一个玩笑。他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村民们又冲上山来,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大家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第三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娃拼命地向村民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村民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于是谁都没有上山,放羊娃和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狼来了》。这是我小时候听过次数最多的故事,父母师亲那些大人总是不厌其烦地用这个恐怖的故事教育我们这些孩子不要说谎。故事的所达到效果很好,随着对死亡认识的加深,我每听到一次都会多一次恐惧,生怕自己会因为撒谎而送了小命。后遗症也有,至今仍没学会撒谎,婚后偶尔想用谎言蒙混过关,却总是被涵涵妈一眼识破。
      长大后,我知道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拿来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的这个故事,改编自《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每个人的讲解都略有不同,但几乎都加入了牧童被狼咬死的结局。父亲讲给我听的时候,解释过牧童之所以用“狼来了”来开村民的玩笑,是因为上山放羊前家长交代过,若是遇到狼,就这么喊,村民们就会上山去帮忙。我相信这是很接近真实的,否则,小孩子不知道喊的结果会有村民跑上山,就不会拿“狼来了”开玩笑了。
      妻怀孕时,我就开始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搜罗将来可以讲给孩子听的童话、故事,《狼来了》自然是首先想到的一篇。但我至今都没讲给涵涵听,原因很简单,自从当了爸爸之后,我越来越认为这个儿童悲剧故事里,错在大人更多些。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冷漠地旁观着这个悲剧故事,总是跟那群跑上山坡的大人一样,一相情愿地乐此不疲地谴责着小男孩的撒谎行为,从来都没有为他的死去感到心痛。我们习惯了居高临下,习惯了用批判的眼神打量孩子们的行为,审度他们的思考。而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谎言,放羊的小孩是孤单的,寂寞的。他只是一个小孩子,他可能只是烈地渴求着与人的交流,“狼来了”是他达到他所向往的热闹和他所渴求的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即便是带有恶作剧的性质,他应当承担的处罚也绝不该是生命的代价。我敢说,假如我们身边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一定会悔恨地谴责自己为什么就不能第三次相信放羊娃。没有儿童教育专家告诉过我们的父辈,要蹲下来用和孩子平视的眼光和孩子交流,所以我们不能埋怨他们的居高临下。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应该无一不听说过儿童教育专家的这个观点,甚至不止一次。我们也时常把“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挂在嘴边。但是,在“狼来了”的这个故事里,我们为什么还是始终“站着”看待小男孩的行为?我们就不能真正“蹲下来”耐心地去追究小男孩“说谎”的原因?就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放羊娃在山上喊“狼来了”,山下的大人就应该跑上山帮忙。这在孩子和大人之间应该是一份对生命(放羊娃)和财产(羊群)进行有效保护的“口头契约”,孩子要遵守,大人更要遵守。孩子两次“毁约”,大人们除了愤怒并没有给予惩罚,甚至没有说过一句“假如你再喊,即使狼真的来了,我们也不会上山帮你”,那么,口头契约就应该继续有效,孩子第三次喊“狼来了”即使还是谎言,大人们还是应该遵约上山。孩子毁约在先,如果没有因此而解除约定,就不能成为大人心安理得毁约在后的理由。这是成人对契约应有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应有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耍弄了大人,只是一个玩笑;而孩子和羊群的死亡,则是被大人耍弄了。
      孩子,你不要做山上的那个放羊娃,我更不要做山下的那些大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