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坚忍被你们的坚持所悦服——与学生谈创作(十九)

(2010-01-01 16:21:14)
标签:

复旦

教学

当代艺术

作品创作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我的坚忍被你们的坚持所悦服

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十九)

 

今天是2010的第一天,我睡了一个懒觉,快到中午的时候起来。窗外阳光有些刺眼,暖意融融,似是一个新年的好兆头。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告别了课堂,接下来我就要去做自己的计划了。下午搬家公司要来清点我的书籍,准备分类打包,运往北京。下周我就要移居北京了。我觉得这样的时候还想着为我们课程做个教学总结,我自认为自己的确是个尽责的老师(自己为自己鼓个掌)。

两个月的时间确实很快,我与班上同学相处得算是融洽。记得写第一篇文字《开课要说的话》,里面说到:我们现在虽然不知道课程的进展过程是怎样的,但我们有一个期待是已经在了,这就是我们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与探讨,最后要做一个学生的作品创作展……我当时说这话的时候是颇为自信的,因为我自信有能力把哪怕是底子一般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能用自己的激情来拥抱艺术。现在,我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我的自信彻底给你们击垮了,你们集体的潜意识是超乎寻常的,甚至于我反过来要向你们的某种“坚持”膜拜与学习了。我觉得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我要承认我的教学是失败的,你们无疑已经是一种“体制”了,事实证明我的坚忍最终向你们的坚持低了头,你们成功且彻底地把多年来教育对你们“积怨”转嫁到了我的身上,就这点且也只有这点,你们是胜利了。

我说我在向你们学习,这并不是一句揶揄之言。在我们讨论展览题目的时候,我本来有个提议,后来没有展开来说。这个提议其实是来自尼采的一个书名,叫做《人性的,太人性的》,我想说你们是“自由的,太自由的”。今天的现实也许是,我们除了情绪,一切并没有准备得太靠谱,一切只是在得过且过中自以为是地“坚持”着。因为,我看到的“自由的,太自由的”这个背后其实是对自由的误读。但你们的坚持我到看到了某种珍贵的品质,不过这个品质沉没在了你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所以,我之前就敏感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不易之处。我的坚忍被你们的坚持所悦服,这是就某种原则来说的,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原则有相通的地方,区别在于你们对原则的认知不愿开发,而我是愿意自我开发的。我并不愿意却让这样一种说辞:这就是8090初,这个矫情的防卫只可能把自己弄得更加狭隘,这样的眼光是近视的。

这里,我就大家的学习心理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这门课程。

 

1、为什么大家的身心进入不了课堂

现在的学生是一心多用的,比如要打工、要考驾照、要游泳与下棋、要恋爱与同居、要“偷菜”,日常的事情在日程表中的排满的。学生进入课堂是给老师面子,一般是可以拒绝的。自然,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有很多的。主要原因是今天的学校并没有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出新的教学方式来。学生十几年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学与不学并不差这些“知识”。这样的学习心理进入了我们的“创作”,大部分学生以为用经验是一样可以应付的。学生经验的底子原本是情绪使然,是对学校体制在教学上的平庸的一种“无意识”批评,本来这样的批评是期待新的教学方式的。但由于情绪的东西未加思想的洗礼,当某种新东西来临的时候,我们发现接受新的东西其实要放弃太多“习惯”,而对于放弃“习惯”这件事,学生是没有理性地加以准备的。用经验应付教学,本来是对于习惯的抗拒;但当要放弃习惯的时候,发现还不如维护这习惯为好。因为放弃习惯要承受与付出的代价是更大的。所以老经验的东西里面还有“自由”,而渴望与期待而来的新方式原来是对于“自由”的限制,所以还是原来的自由为好,哪怕这自由是对自由本身的误读。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1)体制教学是交作业,我们要的是你在这作业背后是怎样想的;

2)体制教学是老师给个作业要求,学生只要按要求大致完成作业就可以了。我们的要求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想法而加以讨论的结果,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

3)体制教学重技术,而我们要探讨的是这技术是用来干吗的;

4)体制教学重形式,我们要的是学生在这形式中如何亮出自己的态度;

5)体制教学的课程设置之间是经常变动的,我们要的是如何用我们的艺术思维来确立自己的学习观,从而更为综合地开发自己的思想;

6)体制教学是教师说了算,而我们的教学是注重交流与探讨,课堂是学问交流与批判的现场;

……

我们知道体制的问题所在,但我们发现当批判的可能性给予我们的时候,某种自我批判是更加艰难的,我们还不如跟着老体制走路来得自在与自由,如此,在自恋与自我批判之间,我们宁肯选择自恋。

 

2、习性在体内是个毒瘤

当我们不用理性来把握习性的时候,习性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日常警察,它是看护人身心惰性的门卫。我觉得班上许多同学由于在艺术中看不到前景,现实生活又如此诱人,通过艺术走向诱人的现实,其前途颇为渺茫。艺术在现实中很难随大流,而我们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学子,在习性上却是大流中的同道。所以我们宁愿拥抱习性这个毒瘤去迎合社会的诱惑,我们是愿意被“潜规则”的。我们不被“潜规则”是我们的命运不济,为什么这个现实会对我们不“潜规则”呢?我觉得这样的念想可圈可点可敬可叹。

 

3、对集体意识的重新理解

开课的时候我说过,假如你们拧成一股绳,两个月的时间能把我搞得精疲力竭,我觉得我们的课算是上成功的。结果,我的课上得很孤独——“我上的不是创作课,我上的是寂寞。”还好,对此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过程中我一直在调整跟你们的交流。对“集体意识”,我觉得是一种借用。我本来想通过教学来跟大家一起反思“集体意识”的,因为这在今天算是个话题。我希望在集体中来提携我们的独立意识。我们的教学在集体与独立之间有某种“觉醒”的东西需要我们来探讨,这是关乎于你们自己的。结果你们已经比我早走了一步,你们对集体已经有过批判了,而且你们也已经是“独立”的,你们已经过于是一个个的个体了。这无疑是对我就“集体意识”反思的一个反讽。我所设想的环节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你们是商量好了不给我这个机会。也好像你们在给我一个潜在的回答:我们虽然是一个个的个体,但我们有着一个庞大的集体,我们是8090初。

 

4、独立的觉醒离我们依然遥远

10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独立精神现在看来依然遥远。这个现实是非常残酷的。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今天的年青人要说真话依然非常艰难。这不是大家不知道真话如何说,大家是有真话的。问题是大家太知道说真话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大家学会了要选择地表达。我第二篇文字的题目是:《要什么?怎样要?》,我当时想的是,我们真有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吗?现在看来是有的,只是你们选择了“不放弃”的表达,这不是关于作品的,是关于你们现实人生的。我私下询问了一些同学以后的人生选择,回答虽然不一,但要“现实”这一点是极其雷同的。

 

5、说自己的话是多么的不易

我想,也许教学真的给不了大家太多的东西,今天的教育只能是这样。我们课堂里探讨到的一些问题,眼前或许是无所谓的,因为没有躬行断不能理解其中的“密码”。我只能无奈地说:来日方长了。你们有真话可说,而支撑你们说真话的工具远远没有准备好。对于许多同学,他们也许一辈子都无缘这样的工具了。现实的活法多种多样,得过且过地活着、被“潜规则”地活着,或者考个公务员,当个小老板,在现实中“大众”地活着是没有问题的。我想我们的课或许10年之后会有回音。

 

6、感谢大家

有些同学说我上课上错了地方。我倒不这么认为。我想我们还是有缘分的,毕竟我在你们身上感受到了有些被浪费的年轻与鲜活的气息,我被你们滋养了。新年的第一天,跟大家问个好!记得寒假把作品完成了。我们三月初还得见面,到时我要请大家喝酒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