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寨鲁迅宴请知识界 知识人,不说话,只顾吃

(2009-06-24 13:19:54)
标签:

山寨鲁迅

知识界

成都商报

文化

分类: 主题性文字

山寨鲁迅宴请知识界:知识人,不说话,只顾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4日03:54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时间:6月20日
  ■地点:上海咸亨酒店百草园
  ■与会嘉宾
  杨念群:杨度的曾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刘军宁:曾长期在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工作,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吴稼祥: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陈明远: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著名学者
  崔文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摩罗:作家
  钱宏:国内某杂志社社长
  朱其: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刘石增:中国民间学者
  袁剑:独立评论人
  ■宴会结果
  受邀学者集体失语,不知如何与“鲁迅”对话,只顾埋头吃喝
  6月20日晚,在上海的咸亨酒店内出现了令人诧异的一幕,一位身着长衫俨然“鲁迅”的中年男士,正在举行“鲁迅宴请知识界”的宴席,而现场来宾竟然有杨念群,摩罗等众多中国知识界精英。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场“鲁迅”与知识界精英的宴会,自始至终几乎都只有“鲁迅”一人说话,这些知识界精英们从“鲁迅”出场时起至宴会结束,都集体失语……“鲁迅”怎么突然现身上海?为何知识界精英们会在“鲁迅”面前集体失语?

  饭局·很荒诞很尴尬
  “鲁迅”出场
  无人应答?
  杨度的曾孙杨念群,刘军宁,吴稼祥,崔文华,摩罗……如果单从来客名单看,6月20日晚在上海咸亨酒店的这次宴席无疑算一次汇聚中国知识界精英的盛宴。这些人到达现场不久,“鲁迅”出场了!他身着一袭长衫,开口便说:“今天每个桌子上在座的都有我的朋友,也有我的敌人,但我今天想谈的是墨子的‘兼爱’”,他此言一出,大家先是张大口,惊讶状,紧接便集体失语!随后,“鲁迅”边跟大家敬酒,边自言自语,却始终无人与之唱和应答,当“鲁迅”加入插科打诨的戏谑与调侃后,知识界的精英们更是只做一件事了———吃。这种尴尬的气氛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而另外数十位闻讯而来想聆听“鲁迅”与当今知识界精英对话的上海艺术家们,则在这种无语状态出现后,就陆续离开了……

  饭局·知识界为啥会失语?
  策划者金锋
  他们不习惯与“圈外”沟通
  昨日下午,此次活动的策划者、中国著名先锋实验艺术家金锋向记者透露了活动的前前后后。“其实我希望是一种反思和探讨。”他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是大家沉下心来进行跨界沟通、冷静思考的机会,所以想到策划一次创意性的对话机会。“其实很多标志性的文化人都可以成为这个媒介和桥梁”,金锋说,他之所以选择“鲁迅”,是因为他本人对鲁迅非常敬重,视鲁迅为自己人生的精神标杆。
  对于活动现场出现的知识界集体失语,让“鲁迅”颇为尴尬的局面,金锋表示,虽然他也没想到会出现如此冷场的局面,但他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真实状态:或许知识界习惯于在他们习惯的语境和状态下进行专业的对话、沟通,但对于陌生语境下的沟通却呈现出排斥或不习惯,甚至可能是现在的知识界已经不习惯与“圈外”沟通了,当然也可能是艺术界和知识界两个圈子隔膜的真实反映。金锋透露,这些知识界精英是著名专栏作家老愚帮忙请到的。
  “鲁迅”的扮演者杨旭则对记者表示,其实活动前他了解到应邀而来的知识界精英们对活动是有兴趣的,“不然他们也不会来参加”,而现场的冷场在他看来可能是知识界精英需要一个主题来讨论,而这样的现场不设主题可能让很多人不适应,“失语”可能是他们习惯于言行谨慎的表现,不知该如何表达。

  饭局·赴宴者回应
  摩罗
  不知如何与“鲁迅”对话
  记者昨日在摩罗的博客上看到了他对参加这次活动的记录。在这篇标题为“陪‘鲁迅’吃饭的尴尬情景”的文字中,摩罗说让他意外的是,这次晚宴并没有起到生活中常见的主人与客人之间在餐桌上实现交流与沟通的现象:“鲁迅”使出浑身解数来调动客人对于他的思想与现实问题的关注,但“知识界”都不知道如何与“鲁迅”对话,只好埋头吃饭、喝酒。
  分析出现这样的原因,摩罗认为,在宴会开始他给“鲁迅”敬酒时说“多谢大先生宴请,不过,我们真的有一个‘知识界’吗?”“鲁迅”回答:“你们就代表了知识界呀!”当时就让他感觉说话者并非鲁迅,以下就不知道说什么好。而当“鲁迅”仰脖喝啤酒时,他觉得“鲁迅”是应该陪大家喝点绍兴黄酒的———那就更像鲁迅了。在他看来,后来“鲁迅”越来越寂寞,无奈干脆油腔滑调起来……摩罗认为,这次活动就他本人而言是不知所措、无从言说,主要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跟一位表演中的人讨论严肃的问题,“还因为我不知道这位化妆的鲁迅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我曾经想过也以表演的心态跟这位表演者聊天,可是根本无法进入那种状态”。


  杨念群
  沉默应对“卓别林版”鲁迅
  而另一位参加宴会的受邀者杨念群在事后写的一段文字也在昨日下午通过朋友发到了记者的邮箱。杨念群在文中表示,这是一场奇妙的行为艺术,“搞笑版”的鲁迅无法复制这种权威性,他一登场所有有意无意流露的搞笑娱乐风格与学术界对真实鲁迅近乎膜拜的心理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杨念群认为,在学术界看来消解了鲁迅的权威就等于消解了自己的权威,容易引起条件反射般的反感,所以当“卓别林版”鲁迅出来挑战这种印象时,他们只能选择沉默作为抵抗。杨念群认为,这次宴请恰恰证明了对话的不可能和两界(艺术界和知识界)的隔阂。

  鲁迅之子周海婴
  邀请鲁迅后人或许好点
  昨日下午,记者将此次活动的大致内容和过程告诉了鲁迅之子周海婴。身在北京的他告诉记者,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样一个关于鲁迅的艺术活动,第一感觉是“这个对话是不是太突然了?”而他的第二感觉是他的长子就在上海,上海就有一个鲁迅文化中心,他表示他的长子作为鲁迅的子孙距离这些艺术家那么近,怎么艺术家们想不到邀请他的长子?“如果请他参加应该有更多话题可以说的”;周海婴的第三感觉是“这个活动出现这样的结局,应该是准备不够充分,太匆促了,到底要干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