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阿多诺《美学理论》笔记(六)

(2009-02-11 00:18:01)
标签:

阿多诺

美学理论

笔记

文化

分类: 日常陈述

《美学理论》[德]阿多诺//王柯平译

读阿多诺《美学理论》笔记

 

读阿多诺《美学理论》笔记(六)

阿多诺(Theodor W.Adorno,1930—1969)

 

第6章//幻象与表现
2、幻象、意义与绝技
要点:
(1)艺术作品不仅从普通的非艺术生活的角度而且从其自身的角度来看均是幻象,因为它已陷入诸多不一致的事物之中;
(2)意义是作品中幻象的载体或传达工具;
(3)意义负责生产幻象,主要有助于丰富艺术的虚幻品性;
(4)艺术的本质并非等同于幻象,它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5)艺术作为艺术正脱离现实,但在完善其形式方面则又屈从于现实,否则它就没有价值;
(6)真正的作品是实现了无法实现的事物的绝技;

 

理论经常在神经末梢中就事论事是,这是理论本身的幻象、意义与绝技。从当代艺术的角度看,这样分析作品的思路已经非常地“牛角尖”。也许在音乐与小说中,美学理论还有其施展余地。审美幻象——一个实在让人讨厌的词汇。
由于阿多诺广泛地涉及过音乐的各个方面,自己在哲学与社会学家之外也是严肃的音乐家和作曲家,所以他从音乐语言方面的感悟是细腻与敏锐的。他曾经在勋伯格的音乐中汲取过“革命性的无调性技巧”,所以在幻想、意义与绝技之间,在音乐语言的微妙变化中自有他特有的体验。但这并不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尤其对于今天的艺术现象,这样的分析则无疑会导致语言的晦涩以及内涵的空泛。

 

3、走向幻象的赎救
要点:
(1)制造行为是如何导致未被制造之物的幻象的;某物从其自身看是假的,但又如何成为真的了呢?
(2)内容是有别于幻象的东西;
(3)审美幻象意在赎救由导致人工制品或幻象载体的主动精神还原成受精神主宰的物质材料的那些东西;
(4)艺术作品的虚幻品行一直与感性契机相关联;
(5)艺术作品的幻象源自精神实质;
(6)艺术展示出精神之独立性的虚幻性,实际上是借助精神对存在的要求:它进而把精神作为一种存在物置于我们的眼前;
(7)艺术作品并不把精神直接转化为感觉资料,更不会将起转化为经验性的事物;它们反倒凭借其感性因素之间形成的种种关系而成为精神;
(8)把“偶然的艺术”的最新表现形式解释为一种对幻象的无处不在的绝望反应是颇有道理的;
(9)康德使艺术作品服从目的性存在的理式,而不是让理式听任个体知情者的主观综合以期构成作品的整一体;
(10)黑格尔学派对艺术对象的重视和对艺术之内在本质的认知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11)黑格尔:本质务必显现,表象务必是本质的。

 

幻象→含糊的形式方向→真假想象→真假内容→作品(真假),很难有这么一条顺理成章的作品形成线索。当然,在个体的惯性创作中,这也是常见的自言自语的工作方式。幻象是怎么被迷恋上的,为什么要去迷恋这样的幻象?阿多诺关于幻象如此之多的论述总显得过于偏执。把康德的“理式”与黑格尔的“硬币”合起来,倒是一种思考途径。康德的目的性,无非是作品思考的起始是需要方向的,作品需要有相对进入或者出来的思考方向,在黑格尔这里,这个方向需要有一个“对象”,而不是空穴来风的。即便有幻象,幻象也是依凭着这样的方向与对象“遭遇”。在幻象与感性因素的背后,实际上是已经有了一个逻辑与理性的衬托,否则幻象与感性的东西将会四处伸展、蔓延,而无从整一。
自然,写实主义,在具体的物物之间,也许理性的交代已经完整了,但这个完整与现实之间并没有带出实质性的超越来。这个时候,幻象与感性之维倒是能对这样的完整给予重新的篡改,但这个篡改已经是在康德与黑格尔的前提之下的。


4、和谐与不和谐
要点:
(1)艺术作品是表象,因为随着创作过程的结束,它们为不存在的东西而存在,而不存在的东西则至少充满一种断断续续的生命力;
(2)从未完满地取得过审美和谐,它不是肤浅的修饰,就是暂时的平衡;
(3)作品的真实思想直到放弃和谐时才不再作乱;
(4)不和谐是关于和谐的真实所在;
(5)成熟的风格具有样板的力量;它证明一般的审美和谐在某些历史时期是可以终止的;
(6)和谐表现出某种好像实际统一但却未必的东西。

 

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和谐则是长久的、本质的。绝对是和谐是死亡,是死寂对于真正不和谐的还原。所以,在一点来说,所有和谐的东西都带有虚假的成分。艺术中即便和谐了的东西,也只能从对现实的期待或者理想化方面来看待,它的根本是对其背后不和谐的力量于艺术家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成熟风格本质上与和谐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和谐与不和谐所构成的张力是用来转换思想的,它或许走向观念,或许会与艺术之外的其他东西进行嫁接与整合。
为和谐而和谐,这只能视为艺术的妥协与投机。

 

5、表现与不和谐
要点:
(1)对幻象的抵制反映出艺术对自身的不满;
(2)各类艺术向来对不和谐怀有一种需求,但这种需求却受到肯定性社会压力的抑制,审美幻象正是与这种压力勾结在一起;
(3)表现只能被看成是对苦难感受或经历的表现;
(4)非审美经验通过表现对艺术作品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表现”有时等同于疗伤,所以它断然是与不和谐相维系的,或者说它需要对不和谐的东西进行宣泄。无论这样的宣泄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这都是表现的基础与出发点。
表现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时候,为什么表现以及如何表现则成为了更加真切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与审美没有了关系。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是反艺术的自律性的,艺术的自律原则带有制约性,这无疑是表现障碍。表现需要自律原则之外的东西进入艺术。所以,艺术到了表现主义,艺术的眼界在人性这一点上大大地打开了,这个打开是带有积极意义的,也是带有批判性质的。

 

6、主体——客体与表现
要点:
(1)根据历史哲学,艺术中的表现可以被认作一种妥协或让步;
(2)表现仅仅是主观感受的复制品,那它将没有什么意义;
(3)理解表现的较好方式不只从主观感受角度来思考表现,而是根据积淀着历史过程和职能的普通事物与情景来认识表现;
(4)通过表现,艺术方能与经常想要吞没自己的为他者存在的契机保持一定的距离;
(5)艺术表现是“表现某物”的对立面。

 

当表现不停留在“审美表现”这个概念上,表现就不是美学意义上的表现了。在美学中,“审美表现是非主观事物的对象化”,也就是把一个客体通过作品而变成了另一个客体,而这另一个客体是带有审美表现之痕迹的。如此,在传统中,才会有“艺术中的表现可以被认作一种妥协或让步”这样的说法。主体与客体之间,审美表现所能做的是和稀泥方面的事情,是表象上的和谐,这是以忍受、压抑内在的某种“爆发”为代价的。所以从审美表现到表现,是带有着某种人性解放意义上的努力与尝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通过体验到表达到传达,表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彰现的是主、客体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不是它们之间的中和,或所谓的和谐。

 

7、表现作为一种语言特质
要点:
(1)语言既是艺术的构成原则,也是艺术的劲敌;
(2)事实上,真正的艺术语言是不言而喻的;
(3)里尔克写过这么一行诗:“没有眼睛不打量你的地方”。它曾给本雅明留下殊深印象,且以一种难以企及的方式为艺术作品的非意指语言立法;
(4)再没有比类人猿的眼睛更富于表现力的东西了,它们好像在客观上对自己不是人类这个事实深表悲哀。

 

也许通过纯粹的观念表达曾经使得诗歌获得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表现力,这给非意指语言的夸大提供了契机。表现假如只是以冲动为跳板,这样所出来的表现语言依然是市井的,它在智慧的启迪上不可能有建设性。事实上,表现既是思想,同时也是手段,如此出来的语言应该是僭越情绪性冲动的。不言而喻的艺术语言,也要看在怎样的语境中它才是不言而喻的。从表现中出来的不言而喻,要么让人更加压抑,要么让人相对彻底地释然,它已经与其他的身心在发生关系了。
类人猿的比喻非常深刻,因为这是与其他的身心发生了关系之后的一种无言的深刻。

 

8、支配作用与概念知识
要点:
(1)在艺术中,一切均通过精神,通过无拘无束的非暴力方式得以人化;
(2)无论精神在艺术中起多大的支配作用,但当它将自身对象化或外化时,它便抛开了所有制约性目的;
(3)艺术补正概念知识;
(4)表现也非实际意义上的自然的契机本身,它暗示出什么是表现本身,什么仅凭表现方式依然不能成为具体的东西。

 

精神的支配作用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前面说过,精神的东西只有与思想相维系,它才会给思想者以力量,并照着无人问津的地方坚毅地行走。也正因为是这样,艺术的独立性始终在“飞地”得以显现,所以知识论的现成的东西不一定能帮上艺术的忙,如此才有阿多诺所谓的“艺术补正概念知识”这一说。也就是说,艺术经常会增补概念知识的外延,它使得常规概念意义上的东西变得不足、尴尬,或者是无效。

 

9、表现与模仿
要点:
(1)调节意味着对过分简单化了的形式与表现之二元论的批判;
(2)悖论:艺术旨在生产一种基于反映(形式)的盲目品性(表现),侧重于盲目表现的审美创造,而不是理性化;另一方面,艺术又旨在“创造我们不知其为何物的东西”;
(3)波德莱尔等人认为:艺术就像一只禁捕的鸟儿,顺理成章地被发展成为理性存在,但同时又潜在地进行自我否定;
(4)艺术家对形式的直觉知解力;
(5)形式知解是对审美事实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是盲目的,但却是确实可靠的;
(6)表现需要只有在它不为艺术趣味或理智驯服时,才会同客观性和合而为一。

 

形式与表现之间的确需要有意义的整合,但这样的整合并不是依凭阿多诺所说的“直觉知解力”。因为在形式与表现中其实都已经涵盖了直觉知解力的成分,阿多诺把反思的力量置于也许是可靠的“感性”,这实在有些说不通。感性的形式,感性的表现,最后通过感性知解来统摄,这无疑又陷入了毫无尽头的美学阐释。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现代艺术走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要这样的形式与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追问一但出来,美学阐释几乎就成了美文了。
究竟与什么样的客观性“合二为一”,这个客观性与表现究竟在构成什么样的关系,追究这中间的内在成因,才是作品整合的真正出路。形式与表现如何合适地依附于这个内在成因,这才是关键所在。当然这中间需要直觉知解力的过渡与提携,但它所贡献出来的敏感点还仅是“材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