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安娜在我画册中所写的文章
(2008-12-01 13:09:18)
标签:
艺术活法文化 |
分类: 主题性文字 |
金锋——艺术是一种活法
一项缘起于2003年的个案研究
比利安娜·思瑞克
自2003年11月迁居上海以来,金锋一直积极地参与各类艺术项目、展览和讨论。这些年,他始终保持着一个边缘人的特殊身份,既投身于艺术圈内,又游离于其外,这一点影响非常深远。上海的强烈归属感以及这里浓郁的团体氛围让金锋可以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让形形色色的人物聚集一堂,开展新的对话与讨论。
很多人或许会把这些行为称之为“浆糊”。不过除了“浆糊”,金锋还起到了调解人和发言人的重要作用。
金锋从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辞去教职,迁居上海,负责多伦现代美术馆平台的建设与拓展。作为学术部主任,金锋的工作主要围绕办馆思路,并让自己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当时,金锋的一件早期多媒体摄影作品《我的形象的消失1到6》知名度颇高,是他九零年代后期(1998-2001)的代表作品。在美术馆工作的这段时期对于他来说可谓相当重要,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大量写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博客和其他网络艺术平台,写作逐渐成为金锋向艺术界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金锋批判性的论述与观点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贡献可谓斐然,鲜少有评论家能够紧跟最当前的艺术实践并抓住其实验的本质。
在多伦工作期间,通过2004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等一系列讨论活动和策展项目,他与本地艺术社团建立起联系。金锋在孜孜不倦地开展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刻意让自己远离媒体与观众的注目。在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上,只展出了一件他的作品《握手》。整件作品是一座萨达姆·侯赛因的雕像,其灵感来自于萨达姆的雕像在巴格达被推倒的画面。虽然这件作品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但是我认为这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是他从摄影、录像等媒介转向另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重要转折。此外,这件雕塑也是他最早的取材自真实新闻事件的作品之一,可以说是他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日后,关注社会事件的艺术创作手段也成为金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2005年初金锋离开多伦现代美术馆,将全部精力投向艺术创作。最终引起各方关注并至今仍时常为艺术界所提及的一件作品,是曾于2005年末在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亚洲交通”国际当代艺术巡回展》上短暂展出过的名为《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的秦桧夫妇站像。秦桧官拜南宋宰相,在南宋危亡之际,力主“求和”,与当时占领整个北方地区的女真(金)族签订和约。南宋大将岳飞因力主开战,遭秦桧铲除。因其卖国求和并铲除忠良,秦桧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背负着卖国贼的千古骂名。在西子湖畔的岳飞墓前,至今仍摆放着秦桧夫妇跪像,遭受路人的指责与唾弃。在展览开幕式当天,秦桧后人秦世礼应艺术家之邀挥毫题字,写下“锦绣山河非昔比,风流人物看今朝”。金锋的这件作品引起了媒体广泛的关注,也在网上激起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人都批评金锋让卖国贼站起来的举动。上海市民声称如不将作品撤除,将在艺术馆门前集会抗议。最终,作品在展览结束前被撤除,不过该事件引起的热议仍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通过这件作品,金锋达成了两大目的:将作品的语境从美术馆延伸到整个社会——提出的事件超越了美术馆空间,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回响;同时,他所创作的作品最终让自己进入了现代艺术的圈子,在这一层面上激起讨论。此类艺术行为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另一重要战略意义在于发掘了一种可以在中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的创作资源,而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非中国观众来说,要理解其作品的意义便显得十分困难。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作品是《无字访》。这件作品曾在《38个个展》开幕式上进行过短暂展示。金锋邀请了100名群众,全身涂成金色,作为活体雕塑站立在展示现场,用无声无字的形式指涉了中国社会上访问题。受邀参与展示的群众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上访者。
通过这些作品,网络成为金锋艺术实践的重要灵感源泉。在《秦桧夫妇站像》之后,金锋蛰伏了一段时间,不再展出作品,转而通过网络这一全新的虚拟平台来分享自己的作品与理念。他本人的博客成为一块重要阵地,此外,中国当代艺术社区(art-ba-ba)等网站亦成为他发布作品与理念的重要平台。《秦桧夫妇站像》和《孔子哭了》为他的博客积累了不少人气,因此,虽然他鲜少在常规展览上露面,却依然通过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平台进行艺术创作与展示。他认真阅读大家在他的博客上关于他的作品与艺术实践的留言与评价,并一一予以回复,进一步拓展了这种以社会语境为焦点的艺术创作。在这一期间,一方面金锋被隔离在传统展示形式之外,另一方面,他又迫切地渴望表达,两者的相互作用促使他寻找到一种独特的作品展示途径。这一时期金锋主要的展示形式是活体雕塑,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直接作为作品元素。通常他所选择的人物往往都颇具话题性,他们所体现的各种社会话题与中国社会普罗大众息息相关,通过融合到金锋所要表现的概念中去,与参加展示的观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金锋的《骂艺术》行为作品可以看作是他在艺术表达上又一次的创新与突破。《骂艺术》于2006年在比翼艺术中心上演,整个行为共持续2个小时。金锋将他日常工作环境改作展示空间,用来呈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思考、创作过程图片、博客文字摘录、下载的网站搜索信息以及作品素材信息。画廊四壁简单地覆盖以印有图片和文本的A4纸张。艺术家从深圳把“骂人公司”请到现场,同时安排了一名私人律师到场。骂人公司派来的骂手对金锋的作品、艺术、创作过程进行肆意谩骂,批评其缺乏艺术性,而律师则站在一边旁观。整个活动期间金锋本人均不在现场出现。受到公众对自己作品的抨击的启发,艺术家从自己近几年的经历出发,此番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例。整个现场行为既有几分导演的痕迹又似乎超出控制,让观众很难辨别哪些桥段是出于自发哪些又是经过编排,为作品平添了几分有趣的行为特性。通过《骂艺术》和随后的一系列艺术作品,金锋的“艺术是一种活法”的概念益发成熟。
金锋平均每年大约创作7件新作品,其中大多由他个人独立创作完成并进行发布推广。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坚持与执着,他已经获得艺术界的广泛认可,所创作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金锋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很难在每一件作品中都得以实现。但是,他不断努力,反复触及这些事项。在同辈艺术家中,金锋是少有的几位成功超越自我、实现突破的艺术家。他也是少数能够摆脱商业画廊樊篱而依旧十分活跃地从事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创作过程中,他很少考虑这些,而一旦他想到这些,他会想让自己的创作呈现更为多元更为丰富的层面。
另一方面,他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近年来较少在国际舞台曝光的艺术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作品的强烈本土化背景,金锋的作品很少在画廊或国际展示平台上进行呈现。
2006年,金锋向证大现代艺术馆提交了一个展览方案,希望以策展人的身份为孙志刚举办一个个展。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为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划上了句号。其《墓志铭》最下方写有“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2001年,孙志刚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生前,孙志刚热爱绘画、设计和雕塑。金锋的这一提案旨在通过孙志刚的艺术创作来回顾缅怀他短暂的一生。这一提案最终未能成型……
今时今日金锋的作品大家早已熟稔,2008金锋个展要突破单纯的回顾展模式对于艺术家来说不失为一大挑战。同时,我们也期待他能够为我们也为他自己带来更多新的惊喜,呈现更多难以界定难以统一评判的作品。
大多数回顾展的失败之处在于追求呈现艺术家作品的全貌,金锋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或许现在为时尚早,或许永远也不存在这样的一天。然而,无论怎样,金锋都会继续自己的活法……如他所言:“艺术是一种活法,因此几乎不可能将其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框架范围中进行回顾展示。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理念,应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