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艺术家金锋
艺术家金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56
  • 关注人气:1,0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邵一

(2008-07-14 18:09:30)
标签:

邵一

个展

走光

文化

分类: 人物印象

走近邵一

邵一个展《走光》现场

走近邵一

邵一个展《走光》现场

走近邵一

收集的文革时期的喇叭,混杂地播放从现实里采集来的各种声音

走近邵一

收集的文革时期的喇叭,混杂地播放从现实里采集来的各种声音

走近邵一

二手橱柜改制成针孔相机,右图是橱这个相继拍摄的照片

走近邵一

 走近邵一

这张图片是上面的橱柜拍摄的照片

走近邵一

 

走近邵一

这张图片是上面的橱柜拍摄的照片

走近邵一

二手橱柜改制成针孔相机,左图是橱这个相继拍摄的照片

走近邵一

 

 走近邵一

这张图片是上面的橱柜拍摄的照片

走近邵一

一百个铁皮桶,都改装成了针孔相机,每个桶里都有这个桶拍摄的图片

走近邵一

桶中之图

走近邵一

桶中之图

走近邵一

邵一个展的开幕式我不在上海,我是之后一个人去看的。他的作品我很喜欢。

邵一这次个展中的作品是很有点文人气的,而这种文人气在他过去的作品中是少见的。在我的印象里,邵一是有点像“阿昌的坚持”那样,是用自己的意志与内力在抵御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好像是外来的,也好像就是体内的,但意志与内力都是通过“坚持”而得以体现。这类作品大都以行为的方式现场实施,坚持的极限意味着他内心所装着的“静穆”的最终容量。邵一还有一类作品,是对人们所熟悉的东西的略加改造,似乎是对物的物性的人为篡改:一个小机关,一个小动作,他的效果是必须让物性的性质加以改变或者转化,从而逼迫人们去改变阅读轨迹。这类作品我看到了邵一创作中的另一面,是对所谓“巧、拙”之间的甄别与计较。前一类作品是力量型的,后一类作品是游戏型的。而从我对邵一的理解,前一类作品带有“出世”的精神体验,后一类作品则带有“入世”的叛逆式的戏谑。在“出世”与“入世”之间,邵一总的来说是偏“巧”的。

邵一个展《走光》,是我上述的第二类作品。个展有三件作品组成,一是把二手橱柜改装成针孔相机拍摄的图片装置;二是用铁皮桶改装成针孔相机拍摄的图片装置;三是收集文革时期家用的广播喇叭混杂播放采集(偷录)到的各种声音。另外,邵一开放了他的工作现场——暗室。观众假如不知道图片的生成过程,就很难理解现场作品的摆放为什么会如其所是?但理解了作品生成的逻辑关系之后,观众也许依然会问,难道这样做就很有意思吗?这个意思在哪里呢?我想,有这样的质问是自然的。

在拍摄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回归摄影的起点,这样的工作其实已经有许多人在做。但在“巧、拙”之间做到像邵一这样平实的,还是不多见的。“控制地把一个游戏玩平实了”,这意味着人就是这个游戏的工具,应该不再有思想了。如果有的思想的话,也就是一开始找到的“不再思想”的一组关系或是方式,之后人只是容在这组关系与方式之中,是个工具,如其所是地归在工具栏中该在的地方。这种控制与克制有点像邵一行为中的“坚持”。邵一作品中的意思,在我看来就是不让意思向意义过渡,保持一个看来是一种关系的状态。这点我觉得邵一做到了。也正是因为做得平实,做得把“巧”的部分有所遗忘,才转换出也许邵一不一定认可的其他的气息:文人气。图象的黑白感,一些自然的“飞白”,若隐若现的城市的“颓废感”,观者自有玩味,是文人气中的玩味。

但我觉得邵一为什么要把喇叭的这件作品与针孔拍摄并置在一起呢?这是有些让我纳闷的。我知道类似喇叭的思路,邵一是还有其他一些要去实施的方案的,比如他想收集各种洗头房的门面,想在展厅实施一条洗头街等等。看过老邱个展之后,一看到这样的东西,我总觉得有“考古”的嫌疑,当然“考古”并不是老邱一个人的,但要论及起来,无疑要绕口实了。

不管怎么说,邵一的个展《走光》,我是很喜欢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