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慧工作室油画文化 |
分类: 人物印象 |
说说张慧的油画
这次去北京,走访了一些朋友的工作室,也去了张慧的工作室,第一次看到了张慧正在画的一批油画。说是一批油画,实际上是两件作品,仅是张慧的把两件作品“铺张”得很占空间罢了。在我的印象中,张慧是不怎么会与架上发生关系的。但张慧说他的架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看了张慧的作品,我深感他太会“画”了,而且的确是画得好。我一直觉得中国在架上有境界的人不多,因为许多架上艺术家的心思是走神的,心思不在画里。带有研究性的绘画在中国实在很少。
与张慧聊绘画是一件非常轻松与享受的事。张慧说,他的想法其实也是很简单的,是想把某些日常生活中的记录主观性地做一些艺术史的归类。他正在画的作品,就是抽取一张照片中肖像、景物与风景这三大块元素(照片是张慧自己拍摄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周遍环境),还原这些元素的独立存在。最后也许是让图片与油画同时展出。另一件作品,严格来说是一件装置作品,但张慧在这个圆形移动空间的外表,把几年所画的油画都封存了起来,一如把厚厚的油画布砌在了“外墙”的内部。之后在外表重新画画,大都是画他自己,在语言上看上去是接近现代主义风格的。在画面中能看出他过程中在心理上的变化——在矛盾与控制中的某种不确定性,在不断的覆盖中寻求合适的处理方式,在加加减减中好像在走向某种不平衡中的平衡。
我总觉得张慧的绘画是私密性的,是一种迟到的现代主义的内心独白。我在想,张慧的想法似乎很当代,很带有一种理性分析的质地,但处理的方式为什么却是“倒退”的呢?绘画与装置的结合最后是否会复归于对材料的迷恋呢?从张慧的谈吐中能感受到,张慧的确真的是喜欢画画。他在乎的是语言的出处,所谓“笔笔有来路”。他说,中国许多艺术家在学理希特,但理希特的境界许多人是学不来的。绘画中要达到所谓的境界是很难的。因为只有在接近境界的地方,才能讨论真正的“语言”与“气质”的问题。
张慧对大文化概念的分析是理想化的。他对当代文化的架构性思考带有着浓重的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情结。他的担忧在我看来是非常个人化的。但毫无疑问,张慧对大文化的思考是他艺术创作中的智性背景,而眼前这个智性在我看来依然有些大而无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