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JJ回答吴味

(2008-04-30 21:37:16)
标签:

吴味

jj

绝对经验

讨论

文化

分类: 交流与访谈
JJ回答吴味
 
吴味:我想问JJ:艺术原来的位置在哪里?艺术原来有位置吗?艺术回得到它原来的位置吗?个体的"绝对"经验是什么?个体有“绝对”经验吗?艺术难道只能是对神秘事物和无法用理智及逻辑来规划区分的事物的迷恋吗?用这样的思维思考艺术,艺术还能是什么呢?
 
JJ: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猜测,内心中隐约对所谓的"前卫"意识有些怀疑和排斥.大家都可以来做一些猜测甚至可以想象."绝对个体"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存在,但可以明确的是没有人知道到底存不存在这样一种东西.搞生物学的或者相关的领域可以对此进行研究和证实,但那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在我看来艺术就是一种意识活动,比如在早期人类面对很多被当代科学证实的不解之迷的意识活动所存在的价值可能在今天看来也同样具有精神的魅力.我没有说艺术只能对神秘事物和无法用理智及逻辑来规划区分的事物的迷恋.只是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么认为,我倒是希望在吴先生那里看到艺术存在的更好方式,只可惜我不是很认同吴先生的理论或者方法.我觉得有一点必须要说明,我们不是在用一种思维思考艺术而是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其他的什么东西.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很简单,思考然后死去.一种高级动物的生命形式.吴先生给人的感觉是搞科研的,具有很大的人类责任感,他试图在寻找一种普适的艺术方法.我不完全否认这种方式,我很希望他的工作继续下去,毕竟这种责任感在每个人身上多少都会有点.只是我倒是担心这种方法一旦研制成功艺术还能是什么呢?类似于这样的疑问我是有些疲乏了,我在想,恐怕什么时候这样的对话少些才是艺术真正有所作为的时候.
 
附王冠的意见:
1、“要玩就玩得有意思点,要务实就得找一些实在的事.”
一个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社会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艺术究竟有多大价值?是不是只是告诉人们艺术家在关注它。但他既没有实际的提出解决的方法,也不如文字或通俗摄像记录那样可直接引起大众参与的舆论效果。反而用一些艺术行为和艺术符号(这些目前看来只有专业人士才会去思考的方式)拉开了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一件矛盾的事,就是这种艺术到底是作用于“艺术系统”内部,还是真正作用于社会舆论。吴味先生好像一直在躲躲闪闪,徘徊于各种概念的周围。当有人说到这种艺术没意思,不如直接写新闻报道,不够“艺术”时。就被吴先生定为“本质主义”,没有对艺术概念进行拓展和开发。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制造舆论,而不要艺术的创造力的话,那似乎就显得很笨拙,甚至多此一举。就拿《太湖水》来说,作品前大段的文字描述已经很有力度了,足以说明那个社会事件本身,作品反而显得很附属。但如果作品只是为了配图的话,倒是比干涩的新闻图片显的有点意思。可也只是证明了艺术家用材料简单的参与了一下而已。任何的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本无对错之分。但前提是方法本身要紧得住推敲,找到他的价值点。至于这个价值点究竟在哪?则是需要很多的诚实和较真来作为支撑的。
 
2、再说一点猜测。
再以《太湖水》为例,这种“艺术”如果是作用于社会舆论的话,是不是在试着改变人们的读图习惯,从通俗的图片报道到有艺术性即符号或行为的指向似的图片。如果是的话,这些作品的最终出路应该是报纸新闻版的文字配图。因为就舆论效果来讲,这要比美术馆的受众多得多。
但另一种猜测则不为乐观,就是这种艺术实际是作用于系统本身的。为了告别“后现代”的混乱而打着“社会价值”的名义来进行艺术系统的更新换血和占山为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所谓的社会责任感不过是一种手段和装蒜而已,而牺牲掉的则是艺术本质的那一部分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参与者的热情。
但愿后一种猜测仅是我一时的小人之心,言辞如有冒犯,望见谅。
 
相关帖子
JJ又来发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