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说吴味的“问题主义艺术”——兼与楚楚、JJ商榷

(2008-03-14 01:38:21)
标签:

问题主义艺术

方法论

批评

文化

分类: 交流与访谈
 

    也说说吴味的“问题主义艺术”——兼与楚楚、JJ商榷

 

    “问题主义艺术”相对于“批评性艺术”,我觉得是往宽度里走了。用“问题主义方法论”替代“社会(科)学方法论”,吴味在方法论建构的困境中好像获得了呼吸。这几天吴味与楚楚的“问题争论”,好像吴味的分析性思维弄得楚楚有些被动了,表面上吴味的方法论架构有了新的雏形。在章法上,楚楚明显有软肋之处,楚楚的内功还需修炼。所以,我觉得,吴味与楚楚的问题争论,是逻辑功底帮了吴味的忙。

    吴味坚持在批评性艺术的框架中,试图建立起方法论系统,为当代艺术的有效性批评营建基础工作。事实上,这些年,吴味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没有赢得艺术家的广泛认同。我分析,原因在于,“批评性艺术”的尖锐性也导致了它的局限性。吴味在批评的过程中似乎也发现这个致命的无奈。即便在理论上“批评性艺术”有某种完美的防守,但这个防守被别人无视了、冷落了,导致这个防守轻易使不上劲。这就是我说的无奈。另一方面,当一个架构把90%以上的艺术家都排除在了自己所建立的系统之外,它可能本身具有的建设性也就自身在抵消了。吴味的用心是非常理性的,但这个理性排除了该理性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而这其他的可能性,或许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与艺术建立着关系。我相信,吴味在自己的系统中把话说清楚了,但依然存在着你系统之外许多要去说清楚的问题与情事。吴味可能即刻要问:我所说的问题与情事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纳入“问题主义方法论”的框架之中?我只能说,一个体系的建立,是以牺牲了其他的可能性为代价的。假如说,这个体系什么都能包容进去,那么,哲学上的困境也就早不存在了。我想这个道理,吴味是应该清楚的。不存在一个一统当代艺术天下的批评系统,一切系统的建立,在我看来都是相对的。同理,从“社会(科)学方法论”转化到“问题主义方法论”,虽然是一种拓展,是一种批评的开放姿态,但这样的拓展与开放更多是用来交流的,是为了相对方便地把话说清。而把话说清是一回事,把话往真理上拉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后者无疑会把某种尖锐引向新的霸权。虽然我们的出发点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企图。

    为什么批评在今天会显得如此艰难?因为,一些艺术家的思考在为批评设难,更不给阐释性批评以说话空间。这是艺术家学会自己开口说话之后的情形。艺术家自己开口说话,意味着潜在地自己担当起了批评的角色,这个角色既是自己思想的警察,同时也在揣摩批评家可能的言说,为此而提前准备好了自己的防守。这就是今天的批评语境。当艺术家意识到了吴味的理性分析是撒手锏,意识到吴味的“问题主义艺术”与“问题主义方法论”在尖锐与局限之间的时候,艺术家会悄然地学习与琢磨起来,并找到你系统中的漏洞与缺陷。这个时候,假如你不承认系统有漏洞或缺陷,或者你承认有漏洞与缺陷,这都是为难的,这导致批评一直成为批评自己的学科,它总是游离于艺术家的游戏之外,或者被艺术家的游戏所冷落。这个形势是残酷与尴尬的。

    目前,许多艺术家已经意识到阐释性批评的无聊,但当年这样的批评艺术家是多么地崇尚过,艺术家多么希望有批评家的阐释,看看自己在这样的阐释中究竟有多少潜意识。批评家成了艺术家的算命先生。批评家当算命先生的日子是既滋润又不无担忧,因为批评家知道这个招数支撑不了多久。现实也正是这样发展的。批评的滞后是艺术家不再把阐释的机会给批评家所导致的结果。

    王南溟是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批评家,所以他很早就在抵御所谓的阐释性批评。邱志杰是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艺术家,所以他扮演起有批评能力的艺术家,夺了许多靠阐释批评混日子的批评家的饭碗。这样的情况发展到今天,现实的确需要一种新的批评态度出来。这可能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王南溟的态度是“批评性艺术”;吴味的态度是“问题主义艺术”及“问题主义方法论”;邱志杰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把考古与当代艺术合而为一,建立起可以检验的工作系统,并把这样的工作方式直接运用于教学。但很容易看出来,王、吴依然是走一条批评性系统建设的道路,仅是把批评放在了社会问题语境中来考量,而考量的不是批评本身,是艺术家的作品。考量的方式是尖锐而严谨的,是科学的,是让许多艺术家喘不过气来的。我个人在批评的思考方式上非常同意他们的学科建设。这个态度以前也是这样的。今天依然。但既然谈到了批评的开放,我觉得王、吴的批评态度依然是传统的,甚至于是守旧的。因为他们还是在要么这样,否则就是那样的两极中摇摆。犯了一个常见的标准主义的错误。我只是设想,既然开放是一种态度,批评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呢?批评家为什么不能担当起交流的使者而行走在思想中呢?如果今天还老想着艺术家是没有深刻思辩能力的,这个念头本身是要遭到“棒喝”的。我想,即便艺术家实际上真的没有深刻的思辩能力,而作为批评家断然是不能这样猜测的。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你的批评思想是否能蔓延开来的可能。我觉得起点是应该平等的。这是我认为的态度。所以,批评在今天是用来交流的有效工具或手段,这是我所企求着的。

    我说的这些,是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廓清何为“问题主义艺术”,何为“问题主义方法论”,也为时不晚。其实,我觉得要谈清楚这些问题也不复杂,但我们首先要认清的是这个前提。
 
 
 
   相关文章:  

“问题主义艺术”及其方法论的网上争论//吴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8xw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